普洱茶里面的涩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去除?

来源:普洱茶-合作伙伴 时间:2025-07-30 11:18:04

普洱茶里面的涩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去除?

普洱茶里面的涩感是什么起因造成的?怎么样去除?

普洱茶里面的涩感

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普洱茶的涩感疑问。喝普洱茶的时候是不是有时候会觉得嘴巴里涩得不行,像被蚂蚁咬了一样?别担忧这事儿太正常了。我来给大家扒一扒这背后的门道,顺便说说怎么搞定它。

1. 涩感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普洱茶里面的涩感

咱们先搞清楚普洱茶的涩感不是坏了或是有疑问,它其实是茶叶里的一种天然物质——单宁酸在作怪。此类东西在茶叶里挺常见的,普洱茶因为后发酵的起因,单宁酸含量会比较高,喝下去之后它会刺激咱们口腔里的蛋白质,让嘴巴发生那种紧绷、收缩的感觉,这就是涩感的出处。简单说就是茶叶里的"小妖精"在跟你玩刺激游戏。涩感其实是茶叶的个性表现,好茶涩感适中差茶涩得让你质疑人生。

我个人觉得适度的涩感还挺有味道的,就像吃辣一样过瘾,但要是涩得让你直咧嘴,那可就不太好了,此类涩感其实跟咖啡因有点亲戚关系,都属于那种让人又爱又恨的东西。


2. 为什么有的普洱茶特别涩?

这个疑问问得好!普洱茶涩不涩主要看这几个因素原料、工艺、年份。茶树的品种和生长环境会作用单宁酸含量,一般而言大叶种茶树的单宁酸含量就比小叶种高,所以许多普洱茶涩感比较明显,采摘时间也很关键春茶涩感相对弱若干夏茶和秋茶就强多了。

然后是制作工艺假若杀青不到位或是揉捻太狠,涩感就简单残留。还有年份疑问新茶涩感强是正常现象,但随着时间推移涩感会慢慢转化成其他风味。我个人喝过许多茶发现那些山头茶比如班章、冰岛,涩感特别明显喝起来就像在跟它"搏斗"一样,又爱又怕。

还有个有趣的现象台地茶(人工种植的)比古树茶涩感重,因为台地茶为了追求产量,养分不够单宁酸含量就高。所以有时候喝到特别涩的普洱,你就要质疑是不是台地茶了。不过涩感强的茶不一定就是坏茶,关键看转化得怎么样。


3. 涩感对人体有害吗?

普洱茶里面的涩感

放心!普洱茶的涩感物质主要是单宁酸,此类东西在适量情况下对人体是无害的,其实单宁酸还有抗氧化、帮助消化的作用呢。许多人担忧涩感会伤胃,但只要不是空腹喝浓茶,一般都没难题,而且普洱茶经过发酵单宁酸已经部分转化了,比绿茶温和多了。

普洱茶里面的涩感

我个人觉得那种"涩得慌"的感觉反而能让人清醒,就像喝完酒脸红心跳一样,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不过要留意不要过量饮用特别涩的茶,尤其是空腹的时候或许将会觉得胃不舒服。涩感就像辣椒适量有益过量就伤身了。

还有个冷知识茶叶的单宁酸含量其实比咖啡高,但为什么喝茶感觉没咖啡那么刺激呢?因为普洱茶是发酵茶单宁酸已经部分分解了,所以刺激性会弱若干。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觉得普洱茶"养胃"的起因之一。


4. 怎么判断涩感是好是坏?

这可是个技术活!好的涩感应是收敛性强但化得快,就像打了个结然后迅速解开,差的涩感是那种"死结",喝完嘴巴半天缓不过来,还带着苦味。好涩感会带来"回甘"也就是喝完之后喉咙里甜甜的感觉;坏涩感只会让你觉得口干舌燥。

我个人判断涩感好坏有几个小技巧第一看持续时间好涩感2-3秒就化开了;第二,看是不是伴随着苦味好涩感是单独存在的;第三,看回甘速度好涩感化开后马上就有回甘。还有一个终极标准好涩感喝完让你想再来一杯,坏涩感喝完让你想吐掉

举个栗子像那些顶级的老班章,涩感非常明显但喝完之后满口生津,这就是好涩感。而那些低端茶涩得像喝药一样喝完还带苦味,这就是坏涩感。所以涩感本身不是难题,疑问在于涩感是不是"优质涩感"。


5. 怎么去除普洱茶的涩感?

终于说到大家最关心的实操疑问了!去除普洱茶涩感有几种方法洗茶、控制水温、更改浸泡时间。洗茶是最简单的方法用开水迅速冲一下然后倒掉,能够去掉一部分涩味物质,水温方面涩感强的茶能够用稍微低一点的水温,比如85-90℃避免高温把涩味激发出来。

浸泡时间也很关键涩感强的茶第一泡能够只泡5-8秒,后面逐渐延长,我个人最常用的方法是"快出水"就是第一泡直接倒掉不喝,第二泡迅速出汤这样涩感会明显减轻,还有一个土方法加点糖或是牛奶涩感会变得柔和,但这样或许就丧失了品茶的乐趣。

对特别涩的茶还能够试试茶水分离就是每次只倒少量茶汤出来喝,不要让茶叶长时间浸泡。还有一个高级技巧混饮法就是把涩感强的茶和涩感弱的茶混合在一起泡,这样涩感会平衡很多。不过此类方法有点"作弊",适合新手或实在受不了涩感的朋友。


6. 储存方作用涩感吗?

当然会!储存途径对普洱茶涩感的转化有很大作用。普洱茶是"能够喝的古董",存放得当涩感会慢慢转化成其他风味。理想的储存环境是干燥、通风、避光,温度保持在20-30℃之间。湿度过高会造成霉变温度过高会加速转化但或许发生杂味。

我个人觉得自然转化是的,不要为了追求"迅速陈化"而采纳极端措施,涩感转化需要时间一般而言生茶放个3-5年,涩感会明显减轻。熟茶因为已经渥堆发酵过,涩感本来就不强主要看其他风味的变化。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同储存办产生不同变化,比如在云南储存的茶涩感转化比较柔和;在广东储存的茶,涩感转化比较快但可能带点"仓味",所以有时候喝到涩感特别"顺"的茶,你就能猜到它可能是云南仓的。

储存形式 涩感变化 其他作用
云南自然仓 转化缓慢但均匀 茶气足山头味明显
广东高湿仓 转化快但可能带仓味 甜感增强茶汤变稠
干仓 转化慢但干净 涩感保留较多回甘强

7. 不同年份的普洱茶涩感有何不同?

这个难题很有意思。普洱茶随着年份增长涩感会发生变化,新茶涩感最强喝起来就像在跟它"";3-5年的茶,涩感着手转化变得柔和部分;5-10年的茶,涩感明显减轻着手出现陈香;10年以上的茶,涩感基本消失主要是陈韵和甜感。

我个人喝过很多年份茶,发现涩感转化是个渐变过程,不是突然消失的,比如一款涩感强的茶放3年可能还是涩但涩得"舒服"了;放5年,涩感明显缩减;放8年,涩感基本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枣香和药香。这类变化就像看一部连续剧,每一集都有新惊喜。

有趣的是有些茶放久了涩感不仅没消失,反而更明显了!这多数情况下发生在储存不当的情况下,比如受潮后又干了或温度变化太大。所以年份不是决定涩感的唯一因素,储存条件同样要紧。还有个例外:某些古树茶涩感本来就很柔和新茶就不怎么涩,放久了反而"涩得有味道"。

  1. 新茶期(0-2年):涩感强收敛性强
  2. 转化期(3-5年):涩感开始转化出现陈香
  3. 成熟期(6-10年)涩感明显减轻甜感增强
  4. 陈化期(10年以上):涩感基本消失以陈韵为主

8. 喝普洱茶涩感太重怎么办?

这个难题太实际了。假如你喝到涩感太重的普洱茶,有几个应急应对方法:兑点开水缩减茶汤浓度;或是加点蜂蜜,中和涩感;实在不行就加点柠檬片,酸涩平衡一下,我个人最常用的方法是喝点白开水漱漱口,然后再继续喝这样涩感会明显减轻。

长期来看你可以尝试更改冲泡方法,比如缩减投茶量或是延长洗茶时间。还有一种终极方法:换一款茶!毕竟普洱茶品种那么多,没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我个人提议刚开始喝普洱茶的朋友,可以先从那些涩感比较柔和的茶开始,比如部分拼配茶或老茶。

还有个心理技巧:转移留意力。当你觉得涩感太重时试着去感受茶汤的其他方面,比如香气、口感、回甘。有时候你会发现涩感其实只是整体风味的一部分,当你留意其他方面时涩感就不那么突出了。记住:没有不涩的普洱茶只有不合适的冲泡方法

喝普洱茶涩感太重时,不要硬撑着喝完适量就好。毕竟喝茶是为了享受不是为了受罪。我个人觉得倘使一款茶让你喝得痛楚,那就果断舍弃换一款更适合你的,毕竟😄喝茶嘛开心最关键!

精彩评论

头像 喻虹 2025-07-30
其实啊老普洱发涩,主要还是跟茶叶里的单宁酸有关。 这玩意儿本身就会带来涩感。 而且老茶在存放期间要是条件不太理想,单宁酸没转化好涩味就简单残留。 再加上有些老茶或许存放时间太久,或储存环境有点疑问。 茶叶里的香气物质流失了,涩味就显得特别突兀。 为啥你泡的普洱茶总是苦涩难喝? 水温不对劲。
头像 DeepTech深科技 2025-07-30
普洱茶中的苦涩物质会随着多酚类物质氧化而降低,这也就是为什么随着仓储时间的增加,茶汤的涩感会降低的原因。涩感产生的主要原因:树龄原因。就个人经验来看,树龄小出现涩感的概率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当然,因为树龄小带来的涩感,比较有辨识度。除了涩感本身比较突出、尖锐、很难化开之外。普洱茶的涩感主要源自其含有的茶单宁成分。由于普洱茶采用大叶种茶菁制成,相较于一般茶叶,其茶单宁含量更高。因此,新的普洱生茶涩味较为明显,口感浓郁。然而,这种涩感对于品茗者而言是适宜的,因为它能刺激口腔内肌肉的收敛,进而产生生津作用。优质的普洱生茶常给人以“入口苦而入喉甘”的深刻印象。
头像 你有权保持沉默 2025-07-30
先说结论:不一定! 普洱茶的苦涩程度取决于茶叶种类、原料等级、制作工艺、存放时间,甚至冲泡方法。有的普洱茶喝起来甜润顺滑,有的则苦涩浓烈。为什么普洱茶会有苦涩味?苦涩味主要来自茶叶中的两大类物质: 茶多酚(涩):尤其是儿茶素,喝生普时那种“收敛感”就是它。在茶叶制作中的“杀青”环节,温度不够或时间不足会造成茶叶具有较重的“青涩味”。 普洱茶经过一定时间的贮藏陈化,经过氧化聚合过程,茶汤的涩味可能大大降低。 苦涩的茶不一定是坏茶,但苦涩化得快的茶一定是好茶。

编辑:普洱茶-合作伙伴

本文链接:http://www.guanxian.org/consult/chapin/11188036904.html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编辑推荐

社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