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前两天跟茶友小王聊天,他刚入手了一批普洱茶,结果开启一喝感觉像是“智商税”现场,那味道一言难尽🤯,这已经不是个例了现在市面上各种“监制”、“古树纯料”的普洱茶看得人眼花缭乱,价格也是高得离谱,许多人跟小王一样花了大价钱结果买回来的茶要么味道怪怪的,要么放了好几年还是没啥变化,这让我想起自身刚入坑普洱时的“血泪史”,简直就是踩坑专业户钱没少花,茶没少喝但真正懂的东西却没多少,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到底怎么才能品鉴和收藏那些有“调性”的普洱茶,避免再交智商税!
生普洱和熟普洱最大的区别在于制作工艺,生普洱是自然发酵颜色偏绿,汤色金黄口感比较刺激,像喝了一口“小辣椒”🌶️,适合喜爱挑战味蕾的人,熟普洱是人工渥堆发酵,颜色偏黑,汤色红浓口感醇和顺滑,像喝“老奶奶的温柔”,适合新手入门,简单而言生普洱就像“热血青年”,熟普洱就像“成熟大叔”,我个人更偏爱生普洱尤其是放个5-8年的那口感绝了!但新手提议先从熟普洱着手,不然或许将会被“劝退”。
这就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普洱茶树的生长环境决定了它的风味,比如大名鼎鼎的“班章王”,那霸道的老树茶味喝一口感觉整个人都“起飞”了🚀;而“易武”的茶则柔和很多,像“小家碧玉”入口顺滑,回甘持久。不同的海拔、土壤、气候,甚至连周边的植被都会作用茶叶的香气和口感。所以茶圈有句话叫“班章为王,易武为后”不是说哪个更好,而是形容它们不同的“调性”。我个人觉得与其追着“山头热”跑,不如找到本身喜欢的风味类型,这才是喝茶的乐趣所在。
这得打个问号❓普洱茶确实有越陈越香的特点,但前提是你的茶本身品质要好,而且储存得当,很多茶友有个误区觉得所有普洱茶都能“躺赢”,结果放了好几年味道反而变差了。就像“不是所有水果都能放出酒香”,有些茶放久了只会变得更糟糕。优质生普洱放个十年八年确实能“脱胎换骨”,但前提是它本身就有“潜力股”的基因,熟普洱就不太适合长期存放,放久了反而或许丧失原本的醇厚感。我个人提议假使是新手先别急着囤货,多喝多比较找到自身喜欢的风格再说。记住好茶是“养”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
“调性”这个词在茶圈有点玄学,简单来说就是一款茶的“灵魂”所在。有的茶“霸气侧漏”有的茶“温婉可人”有的茶喝完让你“灵魂出窍”👻,这些特别的风味特征就是它的“调性”。比如一款好的“冰岛”茶,入口就能感受到那种“冰糖甜”和“薄荷感”,这就是它的标志性“调性”。而有些茶就是“泯然众人矣”,喝不出什么特别的感觉。我个人觉得判断一款茶的“调性”能够看三个维度香气(闻起来怎么样)、滋味(喝起来怎么样)、喉韵(喝下去后喉咙的感觉)。假使这三个维度都特别突出且协调,那基本就是有“调性”的好茶了。
唛号就是普洱茶饼上的数字编码,比如“7542”它主要代表的是茶厂的配方和生产年份,跟品质关系不大。很多人看到“7542”就以为是“神茶”,结果喝起来发现也就那样。这就像“名牌包不一定适合所有身材”,唛号只是“身份证明”,不是“品质保证”。真正决定品质的是原料、工艺和储存。我个人提议别太迷信唛号多留意茶本身的口感和香气。现在市面上很多“无号茶”反而品质更好,因为制作者更注重实际口感而非唛号的“面子”。记住好喝才是硬道理。
干仓和湿仓指的是普洱茶的储存环境。干仓就是干燥通风的环境,茶叶转化慢但更干净;湿仓就是湿度较高的环境,茶叶转化快但简单发霉。现在茶圈普遍认为“干仓茶”更受推崇,就像“慢工出细活”转化出来的风味更纯净。但湿仓茶也不是“洪水猛兽”,假若控制得好也能发生独到的陈香,我个人更倾向干仓茶毕竟“安全第一”,不过现在有些茶商搞“干湿结合”,试图取长补短这类做法其实挺“操作”的,结果往往不伦不类。记住无论干仓湿仓干净是底线,发霉的茶绝对不能喝。
“喉韵”就是喝完茶后喉咙的感觉,好的普洱茶喝下去会有“回甘生津”的感觉,就像喉咙里开了个“小喷泉”💦,这类感觉可能持续几分钟甚至更久,让人回味无穷。判断“喉韵”可以分三步:第一步喝下去后感受喉咙是不是有清爽感;第二步,观察是不是刺激唾液分泌;第三步,看这类感觉能持续多久。我个人觉得“喉韵”强的茶喝起来特别过瘾,像“灵魂被唤醒”一样。有些茶喝完喉咙发干发涩,那基本就是“没戏”了。多喝几款茶对比一下很快就能培养出此类感受技能。
品鉴和收藏有“调性”的普洱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多喝多比较,找到本身的“味觉雷达”📡,记住几点:
“茶如人生越品越有味。”这句话虽然有点老套,但确实如此。与其追着热点跑不如静下心来找到真正适合本身的那杯茶。毕竟喝茶是为了享受不是为了证明什么。
新手建议 | 进阶玩家 | 收藏达人 |
---|---|---|
从熟普洱开始 | 尝试不同山头 | 留意稀缺原料 |
小包装尝试 | 建立品鉴笔记 | 重视储存条件 |
注重口感 | 理解制作工艺 | 关注市场趋势 |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喝茶喝的是心情不是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