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市场水深新手简单踩坑,从几千到几万价格差异大品质参差不齐,许多朋友花冤枉钱买回的玉根本不值那个价,今天分享三个真实案例,都是血泪教训期望能帮你避坑。
你有没有遇到过?看着很漂亮的玉买回家发现内部全是棉絮和杂质,比如我有个朋友花5000买的“冰种翡翠”,结果鉴定出来是“石英岩”,其实许多商家会用强光灯遮丑,视觉上看起来很通透。不过用手电筒一照内部结构立马暴露。数据显示80%的低价玉都存在内部难题,新手最简单忽视这一点。
上周在市场看到一位阿姨花8000买了个“羊脂玉”,结果证书显示是“石英岩”。当时就听到旁边有人说:“这价格买这个亏大了,”其实新手就是简单看表面,觉得颜色白就是好玉。不过真正的好玉内部结构要均匀细腻,而不是死白。
个人感受:手电筒是玉友的“火眼金睛”,千万别省这个步骤。
你敢信吗?市面上有假证书!比如我同事买玉时商家直接拿出“国检证书”。不过一查发现证书编号重复。数据显示每年有15%的玉石证书存在造假或信息不符。其实现在许多工作室能够制作假证书,新手很难分辨。
真证书特点 | 假证书常见难题 |
编号可查公章清晰 | 编号虚构公章模糊 |
“老板这个证书是真的吗?”
“绝对真的你看这公章!”
其实我当时也差点信了。不过后来发现证书编号在查不到,买玉时一定需求现场查证,别不好意思。
你是不是也觉得价格越贵玉越好?比如我花12000买的“帝王绿”,结果朋友花3000买的“晴水”更通透。数据显示玉石价格与品质并非线性关系。其实很多商家会用“天价”吸引眼球,比如“皇家玉”“贵族玉”,这些都是营销话术。
记得有一次我差点被“老坑玻璃种”忽悠,报价5万,不过冷静下来发现同样的品质别家只要8000。其实新手简单被“老坑”“皇家”等词洗脑。不过真正懂玉的人知道价格是综合价值的体现,不是越贵越好。
理性消费别被价格标签迷惑。
你觉得玉石市场会怎样?其实随着鉴定技术提升假玉会越来越少。不过个性化需求会上升比如“定制玉”。数据显示年轻玩家更看重设计感,而非传统“老坑”。其实未来或许是“品质+设计”双关键求的时代。
趋势:从单一品质追求 → 多元化审美💡 玉石出资需谨慎多学多问少踩坑!
编辑:翡翠-合作伙伴
本文链接:http://www.guanxian.org/consult/feicuijian/15502721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