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最近听到一个消息说是有些公司让员工贷款来发工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听起来就让人头皮发麻,这到底合不合法?
不合法。 这简直就是把公司的责任转嫁到员工身上,劳动法都说了工资务必按期足额发放,不能搞此类花里胡哨的。
员工用工资卡贷款本质上是员工和银行之间的借贷关系,跟公司没啥关系。就算公司倒闭了贷款还得员工自身还公司不会帮你分担的。
更离谱的是有些公司还想用扣工资的方法来抵扣员工贷款,这更不行了。《工资支付暂行条例》都说了,用人单位不能随便扣工资,除非是法定允许的情况,比如扣个人所得税、社保花费等。
员工和公司的借款属于民事借贷关系,跟劳动报酬是两码事公司不能随便用扣工资的途径抵扣借款。
工资卡贷款其实就是银行依据你的工资收入情况,给你发一笔个人消费信用贷款。一般而言贷款额度是每月工资收入的3-10倍。
比如你月薪1万或许就能贷3万到10万不等,详细能贷多少还得看你的工资收入和信用情况。
资金周转需求:有些公司资金紧张贷款发工资是一种常见的应对办法,市场竞争激烈经营压力大企业需要支付大量的运营花费和员工薪酬,当流不足时贷款就成了救命稻草。
“工资贷”实为经营贷:其实企业向银行贷款给员工发工资并不新鲜,银行一直都有这个业务,标准叫法是流动资金贷款,用途之一就是给员工发工资。
员工持股贷:目前有些地方试点员工持股贷,贷款额度最高可达2000万元,此类贷款主要是针对科技产业,因为科技产业资金不足,外来资金又不愿意轻易投入,所以就把目标转向了公司内部的科研人员或中高层白领。
乍一听员工持股贷好像挺诱人的,员工能够通过贷款成为公司的股东,若是公司进展得好不仅能拿工资,还能享受股权分红。企业也能通过这类办法化解融资难的难题,为未来的进展注入资金。
但真的是这样吗?从员工的角度来看贷款买公司股权说白了就是在公司未来的发展。倘若公司发展不好员工不仅要承担贷款压力,还或许血本无归。
而且就算公司发展得好,员工作为小股东能分到多少利润?公司还得先还贷款、发工资、大股东分红,轮到普通员工或许就剩点汤汤水水了。
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是依照借款扣除前的到手金额计算的。比如小刘从公司借款5000元,9月份扣除社保后的工资8000元,扣除借款实际发放3000元。小刘9月份预扣个人所得税是依据8000元计算的。
贷款材料:员工向企业借款需要提供若干材料,比如企业开具的证明或担保书,证明企业知道员工用工资贷款这件事;还要提供基本生活开支的花费清单,比如水电费、煤气费等,证明借款员工不是入不敷出。
选取银行:选取一家正规的银行比如国有银行或大型商业银行。
筹备材料筹备好身份证、工资卡、工作证明、收入证明等材料。
提交申请:到银行柜台或通过手机银行提交贷款申请,等待银行审查。
不要轻信高额度有些银行或贷款平台会宣传高额度的贷款,但实际能贷到的或许很少,不要被高额度迷惑。
不要轻信低利率有些贷款平台会宣传低利率,但实际利率可能很高不要被低利率迷惑。
不要轻信迅速:有些贷款平台会宣传迅速,但实际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不要被迅速迷惑。
强化贷款额度的小技巧:保持良好的信用登记提升工资收入提供更多的收入证明材料,比如社保缴纳登记、公积金缴纳登记等。
缩减贷款利率的小技巧选取正规的银行或贷款平台,不要轻信高利率的贷款,尽量选取利率较低的贷款。
郑州育人教育集团员工贷款2019年至今郑州育人教育集团让员工向郑州市农村商业银行贷款供企业采用,贷款时育人集团称集团已与银行达成协议,每人能够“装修贷”名目贷款10万~15万元,集团每月将利息随工资发放给员工,员工再将利息还给银行。原本贷款期限是一年到期后集团帮助员工做了三年续贷。
这类做法不仅让员工背负了沉重的贷款压力,还可能涉嫌违法。员工应谢绝这类不恰当的贷款需求,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公司让员工贷款发工资,不仅违法还可能让员工背负沉重的贷款压力,员工应提升警惕谢绝此类不恰当的贷款需求,保护本身的合法权益。
倘若公司真的资金紧张,应通过合法的途径化解,比如向银行申请贷款而不是把责任转嫁到员工身上。
员工也应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理解本身的合法权益不要轻易被公司的花言巧语迷惑。
我想说贷款有风险,借款需谨慎,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背负沉重的贷款压力,毕竟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