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嘿老兄,最近是不是又被茶叶的“发酵”给绕晕了?别急今天咱们就唠唠这个话题,我呢算是个“过来人”泡茶喝了几十年,对普洱茶熟茶那点事儿还算有点心得。
先说结论吧普洱茶熟茶确实是发酵茶, 这一点是板上钉钉的。但为啥这么说呢?这背后的故事可就长了。
咱们平时说“发酵”或许想到的是做面包、酿酒,或夏天放久的饭菜变味儿。这些其实都是广义上的发酵,本质上是微生物(比如细菌、酵母菌、霉菌)在适宜的条件下,利用有机物实行代谢活动,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的过程。
茶叶的发酵跟这个思路类似,但更复杂一点。特别是普洱熟茶的“发酵”,它不是茶叶本身“坏掉”,而是咱们人类“引导”下的一个复杂转化过程。
想象一下一堆新鲜的茶叶,要是直接堆放起来不通风,还会浇水(其实不是真浇水,是靠微生物活动发生热量和湿度),会发生啥?
这其实就是熟茶制作的“渥堆”工艺,核心就是利用特定微生物(主要是霉菌,比如“冠突散囊菌”等,当然过程很复杂不是简单长毛)来加速茶叶内含物质的转化, 这个过程需要控制温度、湿度、氧气含量,还要定期翻堆防止烧坏或长“坏”的霉菌。
你能够把它想象成给茶叶办了个“集体训练营”,在特定环境里让微生物“教练”们帮忙把茶叶里那些涩、青、苦的味道“改造”掉,转化出独到的陈香、枣香、糯香等风味。这个过程就是一次大规模、有控制的“发酵”。
我第一次看到渥堆过程,说实话有点被“吓到”,那黑乎乎、热乎乎的一大堆茶叶,还冒着热气闻着有点特别的“堆味”,但后来泡开喝那醇厚顺滑的口感还有独有的陈香,确实和生茶完全不一样。这就是发酵带来的神奇变化!
话说回来普洱茶起初只有生茶(咱们常说的“晒青毛茶”)。熟茶是后来才发明的大概在70年代左右。为啥要搞出熟茶来呢?
主要是为掌握决一个疑问 生茶转化慢!想要喝到那种醇厚、顺滑、有陈香的口感,新茶得放上几十年对吧?这对想迅速喝到好喝普洱茶,或想出口销售(那时候交通、仓储条件也有限)的人而言,太不实惠了。
熟茶的“发酵”本质上是一种人工催熟的手段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缩短转化时间。
简单而言就像吃水果,生的是脆的熟的是软的。
类别 | 代表 | 口感特点 | 香气特点 |
不发酵/轻发酵 | 普洱生茶(新茶) | 茶汤或许偏涩、苦刺激性强,回甘快 | 花香、蜜香、清香有时带点青味 |
重度发酵 | 普洱熟茶 | 茶汤醇厚、顺滑、甜润,几乎没有苦涩感 | 陈香、枣香、糯香、焦糖香等 |
我有个朋友刚着手喝茶就喜爱熟茶。他说生茶那股“刮嗓子”的感觉他接纳不了,觉得熟茶顺口多了,其实这很正常就像有人喜爱吃生猛海鲜,有人就偏爱炖烂的肉口味不同而已。
不过要留意熟茶的“堆味”可不是所有人都喜爱的。新做的熟茶或是仓储不好的熟茶或许会有点土味、霉味或是不愉快的气味。好的熟茶堆味会随着时间慢慢散去,转化出更纯正的陈香。
也不是。渥堆发酵需要掌握火候,时间太短转化不到位,味道不醇和;时间太长,或是控制不好简单“烧堆”,把茶叶搞坏了喝起来有焦味或是异味。
就像做饭火候不到,夹生;火候过了糊了。发酵也一样是个技术活。
下次再有人问“普洱熟茶是发酵茶吗?”你就可以自信满满地告诉他“那务必是啊! 这是人工发酵的成果,喝起来口感完全不一样。”
喝茶嘛最终还是要落到自身喜爱不喜爱。无论是喜爱生茶的劲道,还是熟茶的醇和都没毛病,只要喝得开心喝得健康那就是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