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虎的形象就深入人心是古代玉器中常见的主题之一。从古至今玉虎的模样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呢?让咱们一起探寻。
(春秋及战国早期玉器中出现了很多的片雕玉琥形状抽象四肢紧缩似欲突奔。虎头续方眼为阴刻圈,虎嘴张开上唇向上卷。虎身的纹饰复杂有直角的“S”纹及其他春秋时期玉器常用纹饰个别的还有似为“人”字的阴刻双连弧线。战国玉琥基本承袭春秋玉琥造型,但雕工更加精湛。)
(商代至西周时期的玉虎及虎纹大多作匍伏潜行、蓄势待发之状,仿佛可从张口露齿间,听到隐隐的虎吼;其吻爪及装饰面上的纹饰均作了详尽的刻画,尤以商早期最为精细。商晚往后在虎爪的刻画上要稍逊一筹,西周早期在体表细节刻划上也颇周详,唯常作垂头状,威猛神韵远非商代可比。)
早期的玉虎形象较为简单,以商代为例,玉琥的特点是“臣”字眼,张口露齿,俯首卷尾,尾下卷,制作工艺相对简单。而到了西周时期,玉琥则更加写实,头有双耳,虎身多有斑纹,呈爬行状,圆雕作品较为罕见。
(春秋时期的玉琥一般为椭圆形眼呈伏卧状,身体饰以简龙纹和云纹等。战国时期的玉琥形制丰富,一般是行走状多作为佩饰利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玉虎的形象逐渐丰富和精细。到了春秋时期,玉琥的形象开始发生变化虎头变得更加圆润,身体线条更加流畅。战国时期,玉虎的雕工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形制更加多样化,既有片雕也有圆雕,形态各异,生动逼真。
(金代的“秋山玉”中,虎的形象较多一般作低首蹲伏或回首伏卧状,圆眼细眉,简洁生动,表现了北方少数民族善狩精射的勇猛之气。元代玉虎作行走状,俯首,单圈眼,身以双阴线刻长短条斑纹。)
进入金元时期玉虎的形象更加注重表现力,金代的玉虎多呈蹲伏状,具有北方少数民族的特色,而元代的玉虎则更加注重动态,行走状,线条简洁有力。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玉虎圆雕较多,细部刻画一丝不苟,注重写实,尤其对虎的神态特征表现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以体现虎的威猛。)
到了明清时期,玉虎的雕刻工艺达到了巅峰,雕刻家们更加注重细节的刻画,虎的神态、毛发、肌肉都表现得栩栩如生,充满了力量和威严。
(虎形纸镇,成对,后世仿商周。长24cm,宽3cm,高8cm。虎脊以箭头状双阴线装饰以示动态,两侧用阴线雷纹装饰,整体造形线条流畅。玉虎不及商周时之威猛,却多了文人的书卷气。置于书案,平时可观赏把玩,书写时作纸镇用。)
而在文房用品中玉虎的形象也常常出现,如虎形纸镇,不仅具有实用性,更具有观赏性,体现了文人的品味和审美。
从古至今,玉虎的形象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写实的变化。每一个时期的玉虎都有其独到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趋势。玉虎不仅是玉器艺术中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要紧组成部分凝聚了古代先民和艺术家们的心血和智慧。
大家还看了:
精彩评论

责任编辑:高静波-翡翠收藏家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