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一个考古爱好者在博物馆看到玉器,好奇问:5个你不知道的良渚文化玉真相,揭秘它到底是什么材质?(解密+实测)
那天我走进了市立博物馆,阳光从玻璃顶棚洒进来,照在展柜里的一件玉器上,那是一块青绿色的玉璧,看起来有点像翡翠但又不太一样。
我站在那里看了很久心里冒出一堆难题这是什么材质?为什么这么光滑?古代人是怎么雕刻的? 于是我决定好好研究一下。
许多人以为良渚玉器是普通的玉石,其实它们大多是透闪石,一种含钙和镁的矿物。
这类石头比普通玉石更硬,也更耐腐蚀所以能保留几千年还完好无损。
我查了资料发现透闪石在江南地区很常见,而且颜色多样有灰、绿、白、黑……
我觉得挺神奇的古人居然能从这些石头中挑出最合适的来制作玉器。
许多文物展览都会说“玉器表面光亮如镜”,但这其实是手工打磨的结果。
古代工匠用砂石、木头、兽皮等工具,反复打磨才让玉器变得如此光滑。
我试过用砂纸打磨一块石头,结果根本达不到那种效果,只能感叹古人的耐心和手艺。
这让我想到一句话“慢工出细活。”
以前我以为玉器只是用来戴的,后来才知道它们在良渚文化中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只有贵族或祭司才能佩戴这些玉器,普通人连碰都不能碰。
比如那个玉琮形状像一个方柱,上面刻着复杂的图案或许是用来祭祀神灵的。
我觉得这很像现代的“勋章”,只不过古代是用玉做的。
你看那些玉器上的线条,像是人脸、鸟、龙……其实这些都是图腾。
古人信任这些图案有神秘的力量,能够保护他们或是与神灵沟通。
我看到一个玉钺上面刻着一只眼睛,感觉特别诡异但又莫名觉得庄严。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看的神话故事,原来古人也有本身的“奇幻世界”。
我找了个机会用手机里的测玉石APP拍了拍这块玉器。
结果出来:透闪石含量高硬度约6-7符合良渚玉器的特征。
不过APP毕竟不是专业仪器,误差或许有但大致是对的。
我觉得这个测试很有意思,虽然不完全准确但也算是一种“民间考古”的乐趣。
假使你也对玉器感兴趣,能够试试这类方法看看能不能发现点什么。
说实话这次博物馆之行让我对良渚文化有了更深的兴趣。
以前总觉得历史离我很远,现在才发现它就藏在咱们身边,只要用心去看。
下次我去博物馆一定要带上我的“考古小本本”,登记下更多有趣的知识。
你有没有想过自身也或许是个“业余考古家”?
说不定哪天你就能发现一件真正的良渚玉器呢!
前提是你要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
我想说一句:
历史不是冰冷的书本而是活生生的故事。
而咱们就是故事的讲述者。
编辑:翡翠-合作伙伴
本文链接:http://www.guanxian.org/consult/feicuibao/1832925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