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条新闻说河南沈丘的玉文化面临“断层”危机,许多老匠人退休了年轻人又不愿意学。这事儿让我挺感慨的。小时候在老家总能看到爷爷拿着一块玉石琢磨,他说这是祖传的手艺现在却没人愿意接下去。
我问自身为什么玉文化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也许是因为快节奏的生活让咱们忘了慢工出细活,也许是因为现代人更喜爱“速成”的东西,但我觉得玉文化不是过时的东西,它是一种传承一种态度。
沈丘是河南的一个小县城但它有个响亮的名字——“玉都”,这里产的玉叫“沈丘玉”质地温润,色泽柔和以前是皇家贡品。
沈丘的玉雕手艺是几代人传下来的,讲究“因材施艺”也就是依据石头的形状来雕刻。此类手艺不靠机器全靠手艺人一锤一凿地打磨。
现在的年轻人觉得这个太慢、太苦,所以越来越少人愿意学。但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艺术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
现代社会讲效率大家忙着赚钱、追热点,谁还愿意花几个月甚至几年去雕一块玉?这就是现实。
而且许多人对玉的认知停留在“贵重物品”上,忽略了它的文化价值,比如玉象征着品德、吉祥、平安,这些才是玉文化的内核。
其实玉文化不是“老古董”,它是能够和现代生活结合的。
工资低。一个玉雕师傅一个月或许才赚几千块,而打工轻松多了。
学习周期长,想成为大师得从学徒做起至少要十年八年的功夫。
还有社会认可度不高。许多人觉得学这个“没出息”,不如学编程、做网红。
但我觉得只要有人愿意持续,玉文化就不会消失。
当然能够,现在许多玉雕师傅着手用3D打印辅助设计,或通过直播展示作品。
比如有些师傅会在抖音上教大家怎么选取玉,怎么保养玉这样就让更多人理解玉文化。
科技不是敌人它可以帮助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播。
传统+科技=新或许。
一是教育普及让更多孩子从小接触玉文化,掌握它的意义。
二是文创开发把玉元素融入日常用品,比如手机壳、饰品、文具等。
三是政策支撑政府可以出台若干扶持措施,帮助玉雕师傅生存下来。
玉文化不能只靠情怀还得有实际的出路。
我觉得是的。像沈丘这样的地方倘使没有人重视很快就会被遗忘。
保护不是说不让别人进展,而是要在发展中保留它的原貌。
就像咱们保护老建筑一样,玉文化也需要被“守护”。
别让老手艺变成“老故事”。
玉文化本身就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比如高端定制、收藏出资、文旅项目。
沈丘假若能把玉文化打造成旅游,说不定能吸引不少游客。
而且玉文化还能带动周边产业,比如玉石加工、包装、运输等。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第一多掌握一点,不要一看到玉就说“贵”。
第二支撑本地匠人,买点小物件哪怕只是摆件。
第三传播文化,拍视频、写文章让更多人知道玉文化。
每个人都能成为文化传播的“火种”。
我想说玉文化不是冷冰冰的石头,它是有温度的是有灵魂的。
期望沈丘的玉文化能重新焕发光彩,也期待更多人能感受到它的魅力。
毕竟有些东西,值得咱们慢慢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