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你有没有被银行推销员的话术“”?“贷款送保险免费保障不占利息,”听着多诱人?其实2025年这招更狠了,数据调查显示超7成使用者事后才发现“馅饼”变“陷阱”,今天我就带你拆穿这层画皮,让你血泪不再白流。
其实许多银行把保费直接算进贷款本金里,比如你借10万送你5000元保险实际到手只有9.5万,但利息按10万算。你算算这利率飙升了多少?记得我去年帮亲戚办贷款,发现合同里“保费”字眼被小字挤在角落,触目惊心。现在许多APP默认勾选“赠险”,你点都没点钱就没了。
化解办法:需求银行提供不含保费的原版账单对比,用计算器按实际到手金额重新算利息。
你真以为这是“保险”吗?去年深圳某银行送出的“意外险”,客户出车祸住院结果条款写着“非工作时间内受伤不赔”。这跟没买有啥区别?我邻居张姐去年骨折那份“免费”保险直接拒赔,她气得把合同摔在银行大厅,场面一度很尴尬...
化解办法:拿到保险合同后用手机拍下所有“责任免除”条款,对着搜索引擎查“这个病/意外能赔吗?”
数据不会说谎,央行最新报告显示附赠保险的贷款平均年利率比普通贷款高2.3个百分点。更扎心的是你买的这份保险在第三方平台同类产品只要它的三分之一!比如某银行送的“重疾险”,保费3000元保障20万;你去支付宝搜,保额30万的同类产品才2000元,这叫“免费”?
银行附赠险 | 第三方产品 |
保费3000元保额20万 | 保费2000元保额30万 |
化解办法用贷款总额-保费作为“实际借款”计算真实利率,再对比普通贷款利率。
你提“不要保险”试试?银行立马变脸!其实合同里一般写着“保费已纳入贷款本金,不可退还”。我朋友去年想退经理直接说:“合同白纸黑字写的你签了字就得认。”这哪是赠品分明是绑架!
解决办法:在合同上用红笔圈出“保费不可退还”条款,拍照发给律师朋友咨询是不是合规。
现在银行连保单都给你搞成电子版,密密麻麻的小字你点开都费劲。更狠的是很多银行在APP里设置“自动续费”,去年上海有使用者发现,那份“免费”保险已经默默扣了他3年钱。
解决办法:收到电子保单后用OCR识别工具把所有条款转成文字,用关键词搜索“自动续费”“保费扣除”。
王哥去年装修贷款10万,选了“赠险”,结果今年利率下调同类贷款利率从6.8%降到5.5%,他算出来因为保费自身多付了1.2万元利息!更惨的是他那份“意外险”根本没激活,因为银行没提示他90天内务必体检...
解决办法贷款前先查当地房贷利率,用手机计算器模拟不同方案的总成本,再决定是不是要“赠险”。
其实很简单保险公司给银行返佣。某业内人士透露银行每卖一份“赠险”,能拿到保费的15%-30%作为返点。你以为是银行在“让利”?其实是左手倒右手。
解决办法直接问客户经理“这份保险你们能拿到多少返佣?”看对方反应。
其实监管早盯上了。2024年银保监会已经需求银行规范销售行为,但实行力度堪忧。不过你能够期待未来电子保单或许强制需求单独展示,保费计算方法务必透明化。
深度解读这本质是“金融包装术”,银行用“免费”标签掩盖隐性成本,就像超市“买一赠一”实际是涨价一样。2025年此类套路只会更隐蔽,比如“送健康管控服务”“送子女教育金”...
其实很简单要么就老老实实选普通贷款,要么就当金融把所有条款抠烂!我提议你记住这个公式:贷款总额-保费=实际借款,用这个数去算真实年化利率。别被“免费”两个字冲昏头脑!
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掉下来的都是陷阱!
下次再有人对你说“贷款送保险”,你直接回怼:“先把利率和实际到手金额说清楚,否则免谈!”这才是2025年普通人能用的防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