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汉能集团因资金链难题频上热搜,员工信用贷款成为焦点,这究竟是救命稻草还是陷阱?本文带你一探究竟,
2018年汉能集团强制需求员工采购理财产品,最低认购20万元,员工若谢绝公司竟组织银行上门贷款,甚至不惜采用“高压手段”,
⚠️ 提示汉能员工贷款中银监会曾突击检查现场,银行工作人员当场撤离,
橙色财经记者发现,7月25日当天银监会突袭现场,银行人员“作鸟兽散”。更令人震惊的是公司事后追责曝光此事的员工,传达者被降薪发朋友圈者遭开除。
时间 | 应对结果 |
2018年6月 | 启动员工集资计划 |
2018年7月 | 银监会突查银行撤离 |
2019年 | 陷入欠薪、裁员风波 |
📌 2025新规:个人信用贷款自主支付额度上限提升至50万,期限延长至7年。不过银行审批更严负债超200万基本被拒。
“当时公司说贷款利率才8%,结果到手利率直接翻倍,还扣了各种手续费。”——汉能前员工小张
⚠️ 警示:汉能员工贷款反映出,企业资金危机时员工往往是“牺牲品”。
汉能员工信用贷款表面看是“福利”,实则暗藏风险,2025年员工更应理性看待公司需求,保护自身权益。记住个人信用>短期利益。
💡 本文内容基于公开报道与真实案例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