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在我国关于“停息挂账”的说法在民间流传已久但很多人对此概念的理解并不清晰。事实上虽然不存在明确的停息挂账政策但在特定情况下个人或确实可与银行协商办理类似停息挂账的安排。本文将从停息挂账的定义、法律依据、适用条件等方面实行详细解析。
一、什么是停息挂账?
停息挂账顾名思义是指债务人在无力偿还债务时与银行或其他债权人达成协议,将欠款金额和利息挂账,暂停计算利息的一种债务应对途径。这类形式在债务人暂时无法偿还债务,但有望在未来恢复还款能力时可以减轻债务人的负担,为其提供喘息之机。
虽然不存在明确的停息挂账政策,但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和实践,个人或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与银行协商办理类似停息挂账的安排的。以下是部分与停息挂账相关的法律依据:
1. 《人民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可协定债务的履行期限。履行期限届满,债务人未履行债务的,债权人可请求履行。”
2. 《人民商业银行法》第40条规定:“商业银行应该按照贷款的性质、用途、期限、利率等因素,合理确定贷款的种类和利率。”
3. 《人民民法典》第6条规定:“合同依法成立,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
4. 《人民民事诉讼法》第23条规定:“债务人逾期履行债务的,债权人能够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 债务人无力偿还债务。这是停息挂账的基本条件债务人必须证明本人确实无法偿还债务。
2. 债务人与银行或其他债权人达成协议。停息挂账需要债务人与债权人协商一致,双方达成协议。
3. 债务人有望在未来恢复还款能力。停息挂账并非免除债务,而是为债务人提供一段时间内的宽限期,待其恢复还款能力后再偿还债务。
在现实生活中,停息挂账的实践案例较多。例如,在信用卡欠款、房贷、车贷等领域,债务人因各种起因暂时无法偿还债务时,可与银行协商办理停息挂账。
停息挂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债务人的还款压力,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停息挂账期间,债务仍需偿还,一旦债务人无法在宽限期内恢复还款能力,债务疑问仍将存在。停息挂账可能对债务人的信用记录产生不良作用,作用其未来的融资渠道。
虽然未有明确的停息挂账政策,但在特定条件下,个人或可与银行协商办理类似停息挂账的安排。停息挂账作为一种债务解决的特殊办法,既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正义,也体现了对债务人权益的保障。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债务人提供更多合法、合理的债务解决途径,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Copyright © 2000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