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在现代金融体系中贷款作为一种关键的融资形式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了便捷的资金支持。在特定情况下借款人或许会因各种起因无法按期还款,这时贷款的停息政策便成为关键所在。本文将详细阐述《贷款通则》中关于停息的相关规定,以帮助广大借款人和贷款人更好地理解法律规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停息是指在贷款合同履行期间,因借款人遇到特殊情况,无法按期支付利息经双方协商一致,暂时停止计算利息的表现。停息期间,借款人无需支付利息,但本金仍需按协定的还款期限偿还。
《贷款通则》第十六条明确规定,贷款停息、减息、缓息和免息的决定权属于金融管理部门任何单位(涵盖银行)和个人均无权自主决定。这一规定为贷款停息提供了法律依据,保证了贷款市场的规范运行。
依照《贷款通则》的规定,借款人申请停息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借款人因自然灾害、突发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无法按期还款;
(2)借款人因特殊情况,如失业、疾病等,引发收入减少,无法准时支付利息;
(3)借款人与贷款人达成停息协议,并经金融管理部门批准。
(1)借款人向贷款人提出停息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2)贷款人审查借款人的申请,并在15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
(3)贷款人同意停息后,双方签订停息协议,并报金融管理部门备案;
(4)停息协议生效后借款人无需支付停息期间的利息。
停息期限由借款人与贷款人协商确定,但最长不得超过贷款合同预约的还款期限。停息期限届满后,借款人应按照原贷款合同的协定继续支付利息。
停息期间,借款人无需支付利息。停息结束后,借款人应遵循原贷款合同的预约继续支付利息。停息期间的利息损失由贷款人承担。
1. 借款人应真实、准确地提供停息申请材料,不得故意隐瞒或虚报情况;
2. 贷款人应严格按照《贷款通则》的规定审查借款人的申请保证停息政策的合规性;
3. 双方在签订停息协议时,应明确约好停息期限、利息计算办法等事项,以免产生纠纷;
4. 借款人在停息期间,仍需关注贷款合同约好的还款期限,保障准时偿还本金。
《贷款通则》中关于停息的相关规定为借款人和贷款人提供了规范的操作依据。在实际操作中,双方应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金融管理部门应加强对贷款市场的监管,保障停息政策的顺利实施,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