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吗?从巴彦淖尔的广袤草原,一路南下到贵州小七孔的喀斯特仙境,这趟旅程竟然能让你彻底告别人挤人,想象一下不用再被导游催着走不用再在景区门口排队两小时,你只需要跟着咱们就能把风景“一口吃掉”。
其实我以前也以为报个团就能省心,结果呢?去年我跟着一个30人的大巴团,从巴彦淖尔出发去小七孔,一路上被塞满购物点导游还一个劲儿地说“大家抓紧时间,后面还有安排”。这哪是旅游简直是赶场子,据统计全国大型旅游团中有超过60%的游客会抱怨行程太赶、购物点过多。
化解办法提早查看行程单标注出“必购物点”和“自由活动”时间,假若购物点占比超过20%,果断换团!
小七孔明明是“二十七孔”啊!不信你查查地图那地方光瀑布就有17个,桥梁有32座。不过大多数团只会带你看3-5个“样板景点”,剩下的都告诉你“时间有限,下次再来”。我亲眼见过一个团在景区门口等缆车排了1小时,等坐上去才惊呼“哇!这就是小七孔吗?”
化解办法:选取小团(10人以下)或定制游,这样能保证每个景点停留至少30分钟,而不是像大团那样每个景点15分钟“打卡式”参观。
你绝对想不到巴彦淖尔8月的平均气温是25℃,而小七孔只有18℃。我有个朋友去年穿短袖出发,结果在贵州冻得直哆嗦,更夸张的是有游客因为温差过大在景区内感冒发烧,耽误了行程。
巴彦淖尔 | 25℃-30℃ |
小七孔 | 15℃-22℃ |
解决办法:筹备可拆卸外套比如冲锋衣夹层这样既能应对温差,又不会显得臃肿。记得带上保暖内衣贵州山区早晚温差特别大!
其实许多导游只是背了标准词,比如“小七孔桥建于清朝道光年间”,但问到为什么叫小七孔,他们或许就支支吾吾。我去年遇到一个导游居然把水上森林说成“人工种植的”,后来我查资料才知道那可是喀斯特地貌的天然奇观!
解决办法提早在旅游论坛查看导游评价,或是选取有当地生活经验的“土著导游”,他们能讲出许多导游不知道的冷知识,比如哪个时间段的翠谷瀑布最美。
大多数团走的是“一线式”路线,从第一个景点走到最后一个。不过这样会错过很多隐藏美景。比如68级跌水瀑布要是依照常规路线走你或许只看到其中5级!我去年跟着一个摄影团,他们专门绕路走了“环形路线”,结果发现了几个地图上都没标注的小瀑布。
解决办法:离线地图提早规划“反向路线”或“环形路线”,避开大。
你想想30多人在景区餐厅排队点菜,等菜上齐了导游已经在催你结账走人。去年我在小七孔附近的餐厅看到一桌游客,每人只吃了半碗饭就匆匆离开,服务员说他们已经连续三天这样了。
解决办法:自带干粮和保温杯在景区外寻找当地小吃摊,比如贵州的肠旺面、丝娃娃,既便宜又地道关键是排队时间短。
贵州山区信号本来就弱,再加上大型团几十个人同时拍照上传,网络瞬间瘫痪。我去年在68级瀑布前亲眼看到三个团的人都在等Wi-Fi,最后有位游客无奈地说:“这Wi-Fi比瀑布水还‘跌跌不休’!”
解决办法:准备移动Wi-Fi或开通国际漫游,不过说实话在贵州的几天,我反而发现“无网”生活更惬意,能够真正静下心欣赏风景。
其实大型团只是让你“到此一游”,而沉浸式旅行是让你“融入当地”。比如在小七孔你能够跟着当地向导去采笋,或学做酸汤鱼这些体验在大团行程里是绝对没有的,我去年遇到一个法国游客,他专门请了当地村民做向导,结果学会了用竹筒煮饭,这哪是旅游简直是生活!
难题深度解读:现在很多游客已经不满足于“打卡式”旅游,他们更追求“参与感”和“获取感”。未来小团定制游、深度体验游将成为主流,大型团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
你或许会觉得大型团才2000多元,小团要4000多差一倍呢!不过算算时间成本大型团因为要等购物、赶路,实际游玩时间或许只有小团的一半。有数据显示大型团游客的平均满意度只有68%,而小团能达到92%。
解决办法不要只看总价要计算“单位时间成本”,比如小团每小时的体验价值反而更高。
大型团就像快餐吃完就跑;小团则是细嚼慢咽,品味每一道菜。不过说实话现在很多人已经习惯了“快节奏”,突然要慢下来反而会不适应,我有个客户第一次参加小团时居然在瀑布前睡着了,因为他“习惯了导游催着走”。
解决办法给本身一个“适应期”,比如第一天先参加半日小团,感受一下节奏第二天再全日参加。
从巴彦淖尔的草原到小七孔的瀑布,这趟旅程不该是走马观花,你真的要错过这类“沉浸式”体验吗?现在就行动告别拥挤与疲惫让你的旅行从此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