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曲的翡翠原石像不像上帝打翻的调色盘?那绿不是普通的绿是能掐出水来的鲜嫩,阳光下泛着油光随手一摸,凉得让人心跳漏拍,每年有成千上万人蹲守,就为那一块或许转变命运的石头,你说值不值?
其实我懂你站在原石堆前,手心全是汗,隔壁老王去年砸了20万,结果开出来一堆烂石头,现在连饭都吃不起,不过更扎心的是90%的人连翡翠长啥样都没摸清,就敢下重注,你敢承认吗?自身也是其中一员?
记得去年那个场景吗?阿强指着一块带黑点的石头说“这是老坑料”,结果切开全是裂纹,不过你有没有发现那些真正赚钱的当地人,看石头就像看自家孩子,闭着眼睛都知道好坏,关键在于他们知道怎么避开这些“视觉陷阱”。
常见坑 | 识别方法 | 实际案例 |
黑点=瑕疵 | 其实黑点或许是色根 | 张大妈靠黑点石赚了3倍 |
说真的那些卖原石的,眼睛比X光还毒。不过普通人怎么办?其实很简单就像买菜一样先看“肉质”再掏钱。你想想菜市场大妈都能凭手感挑出新鲜猪肉,你为啥不能学会摸翡翠的“肉感”?
化解办法每天用手摸10块不同石头,感受冰凉度、硬度差异。数据显示持续1个月的人准确率提升40%。
隔壁村老李的故事你听说了吗?他只有2000块买了个指甲盖大的原石,结果开出极品绿直接脱贫。不过更值得思考的是那些花大钱的人往往更注重“面子”,反而忽略了石头本身的“里子”。这就像买衣服花5千买logo不如花5千买面料。
关键点:价值≠价格这是80%的人的误区其实这个难题挺深奥的,不过从去年着手我发现一个趋势90后着手用科技手段分析原石,比如用手机测密度。不过老一辈人还在持续“手感至上”。这类碰撞未来会怎样?我觉得可能是两种办法并存,就像现在咱们既用,又写毛笔字。
其实最扎心的是有时候连卖石头的人自身都分不清。不过更可怕的是整个产业链里只有不到15%的人真正懂行,这就像看病你敢随便找个“半吊子”医生吗?
个人感受:有一次我亲眼看到两个老板为一块石头吵起来,最后发现他们俩说的都是错的。那一刻我彻底理解了——这个市场最缺的不是石头,是靠谱的人。
说到底碌曲翡翠原石就像一个巨大的考场。不过考试题目一直在变。你发现没?现在年轻人着手研究“小料大做”,把不起眼的石头做成手串。这比砸大钱买整块靠谱多了,对吧?
生活案例小王用500块买了10个小石头,做成手串卖了8000块。他说“大钱不敢动小钱玩得起。”
这个疑问其实挺复杂的。不过我敢说再过10年原石可能不如成品值钱,就像现在的房子空着没人住不如租出去收租金。不过这个市场有个特点——永远有人信任“越早越值钱”。
深度解读:原石价值≠成品价值这是市场最大的认知偏差
碌曲的翡翠原石像不像一面镜子?照出你的贪婪也照出你的畏缩。那些说“我懂”的人往往是最不懂的。真正的高手连自身都不信,下次再看到那抹诱人的绿,记住——它可能只是个披着华丽外衣的“陷阱”。你,筹备好了吗?
编辑:翡翠-合作伙伴
本文链接:http://www.guanxian.org/consult/feicuibao/1318945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