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渎山大玉海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那么渎山大玉海究竟是什么?它背后的历史背景与艺术价值又是怎样呢?
渎山大玉海,这个名字听起来颇为神秘,其实它是一件出自元代的大型玉雕。据元史记载,这件玉器是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二年(1265年)下令制作的由大都皇家玉作完成。其制作意图是为了反映元代国势的强盛和皇权的威严。忽必烈搜集了七千斤独山玉,命令工匠们精心雕琢,最终打造出了这件震撼世人的艺术珍品。
渎山大玉海的历史背景深远。元朝时期,蒙古族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大力推崇汉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巅峰。忽必烈作为一代英明的君主他深知文化对的必不可少性,于是特别重视玉器的制作。渎山大玉海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说到渎山大玉海的艺术价值,它无疑是元代玉作工艺的巅峰之作。这件玉器以海浪中的龙、海豚、海马、海犀等十余种动物为装饰,寓意着元朝一统天下国力强盛。其制作工艺精湛,采用了先进的水力辅助磨制技术使得玉器的表面光滑细腻,图案栩栩如生。主持雕刻的是南宋皇家玉作玉雕大师赵云峰,他带领工匠们用五年时间完成了这件巨作。
不过渎山大玉海的故事并不总是那么光彩夺目。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曾经遭受了意想不到的命运。明朝建立后渎山大玉海仍然受到珍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靖难之役中失踪,一度被当作咸菜缸,流落民间长达三百年之久。直到康熙皇帝的重臣高士奇在北京真武庙发现它,才让这件国宝重见天日。
如今,渎山大玉海已经是重点保护文物,收藏于北京北海公园团城内的玉翁亭中。它被誉为“镇国之宝”,是现存最早的大型玉雕,不仅代表了元代玉作工艺的巅峰之作,更预示了明清时代玉作艺术的又一高峰。
这件玉器的曲折命运,让人们感叹历史的无常,也让咱们意识到文物保护的要紧性。渎山大玉海从皇家至宝沦为咸菜缸,又重回国宝之列其经历反映了文物命运的起伏,也让咱们更加珍惜这些历史遗存。
渎山大玉海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部历史教科书。它见证了元代的辉煌也见证了历史的沧桑。我们应珍惜它,因为它是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未来,我们更应加强对文物的保护,让这些历史瑰宝永远绽放光彩。
大家还看了:
精彩评论

责任编辑:胡强玲-翡翠收藏家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