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司全部做贷款吗?2025年贷款真相解密!这7个避坑指南让你省钱不踩雷!

来源:贷款-合作伙伴 时间:2025-07-01 21:03:09

互联网公司全部做贷款吗?2025年贷款真相解密!这7个避坑指南让你省钱不踩雷!

互联网公司全部做贷款吗?2025年贷款解密!

嘿,你有没有发现一个怪现象?现在打开手机,各种贷款广告就像

👺一样追着你跑!支付宝有,有,京东有,美团能借钱,就连抖音头条这些视频APP都开始问你缺不缺钱... 这年头,好像不做点贷款业务就不好意思叫互联网公司

互联网公司全部做贷款吗

我有个朋友,上周手机突然弹出个「XX放心借」,额度直接给到5万!吓得他赶紧点开看是哪个平台,结果发现是刚用了一年的某个视频APP送的「惊喜」... 这已经不是惊喜了,这是惊吓好吗!

为啥大家都挤破头做贷款?

其实道理很简单,你想想:

  • 你有流量,我有资金,合作共赢
  • 放贷这行当,利润真的高到离谱
  • 掌握了你的消费习惯,贷款成功率大大提高

就拿奇富科技(就是以前的360数科)来说,财报显示他们利润率能到25%!这是什么概念? 比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利润率都高,怪不得大家纷纷转型金融业务。

其实吧,互联网公司做贷款,打的旗号是「金融」——帮你解决资金困难。但实际操作中,更像是在鼓励大家超前消费。普是做到了,好嘛... 就不一定了。

2025年贷款市场解密

现在贷款市场已经形成几个明显特点:

  1. 产品五花八门

    从、到、金条,再到各种「XX放心借」,名字都取得让人眼花缭乱。其实本质都是小额贷款,只是包装方式不同。

  2. 利率高得吓人

    别看年化利率写着10%多,实际算下来可能接近20%!而且各种手续费、服务费加一起,比银行贷款贵多了。

  3. 催收手段升级

    以前催收可能只是打电话,现在各种花式催收让人防不胜防。我有个亲戚就因为没及时还款,被催收员发到朋友圈「公开表扬」...

平台 主要产品 年化利率范围
支付宝 10%-20%
10%-18%
京东 、金条 12%-24%

不过话说回来,也不是所有互联网贷款都坏。有些平台确实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借款渠道,关键是怎么用不踩坑。

7个避坑指南让你省钱不踩雷!

下面这些是我用血泪换来的经验,你一定要记牢了!

  1. 看清真实利率

    别只看那个「日息低至0.02%」的噱头!一定要问清楚年化利率,计算实际还款金额。记住:规定民间借贷利率上限是LPR的4倍,现在大约是15%左右,超过这个就别碰!

  2. 警惕各种费用

    什么服务费、管理费、审核费... 统统加起来可能让你的实际利率翻倍!有个朋友借了1万,到手只有8000,你说坑不坑?

  3. 别被额度迷惑

    平台给你5万额度,不代表你非借不可。我见过太多人因为「额度高」就多借了钱,结果还款压力山大。

  4. 按时还款是王道

    逾期不仅上征信,还会产生高额罚息。更可怕的是,现在催收手段花样百出,谁也保不齐会不会被「特殊对待」。

  5. 保护个人信息

    申请贷款时要求提供各种证件、通讯录... 这些信息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我建议:只提供必要信息,拒绝任何不合理要求

  6. 理性消费很重要

    别因为「先消费后付款」就放纵自己。我有个同事就是用各种贷款买电子产品,结果工资一发就还贷款,生活过得紧巴巴。

  7. 优先考虑银行贷款

    虽然申请流程可能麻烦点,但利率低、正规安全。实在不行再考虑互联网贷款,记住:银行贷款才是最安全的选择

这里有个小技巧:你可以用手机银行APP查一下LPR(贷款价利率),现在大概在3.8%左右。任何贷款利率超过15%的,都要多留个心眼。

互联网+贷款,未来会怎样?

说实话,现在的情况有点像2010年前后的电商市场——

🤷‍♂️ 谁不做点贷款业务,好像就out了。但未来监管肯定会越来越严格,那些不合规的平台可能就撑不住了。

其实吧,互联网贷款本身不是坏事,关键是怎么用。就像菜刀可以切菜也可以伤人,关键看你怎么用。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现在大家赚钱都不容易,少借点钱,多存点钱,才是最靠谱的理财方式。那些天天给你发贷款广告的APP,你越理他,他就越缠着你...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儿。如果你有更好的避坑经验,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精彩评论

头像 高俊驰-债务代理人 2025-07-01
为什么中国互联网公司最后都做成了贷款公司,主要互联网公司的贷款业务有:蚂蚁金服:旗下有蚂蚁、等信贷产品。 京东 金融:京东是其主要的信贷产品。 百度 有度小满金融。字节跳动:通过“放心借”和“抖音月付”开展信贷业务。7月11日,互金协会发布关于金融机构委托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开展贷款网络营销活动的相关规范,向第三方互联网平台直接“喊话”,要求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建立相应规范,比如需要核实金融机构放贷业务资质、不得滥用市场地位等等。 背靠阿里集团的上述APP,在享受流量馈赠时,也应做好头部平台的表率,对合作方做好健全评估。
头像 程子昂-资深顾问 2025-07-01
不全的,欢迎大家评论区补充。没有牌照,亦或暂时没能力推自营借贷APP的,就选择组队模式。有钱的,与持牌机构合作;没钱的,就助贷、联合放贷,出力给其他借贷产品做导流。就连红衣主教周鸿祎,信誓旦旦的说完:“踏踏实实做好安全领域的产品,不打算涉足互联网金融”,转脸就推出360金融。至于利率高低。
头像 程嘉诚-资深顾问 2025-07-01
据相关数据显示,的不良贷款率长期保持在较低水平,为其带来了稳定的利润收益。(三)数据和流量的充分利用 在数字化时代,数据和流量成为了企业的核心资产。大公司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海量的用户数据和庞大的流量资源,这些资源为它们进入借贷行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以互联网巨头为例。钱就是钱,你的钱和我的钱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互联网企业,比拼的是垄断市场的速度。 互联网号称要颠覆传统经济、颠覆金融,结果还是要在最传统的金融生意中分一杯羹。 03 互联网+贷款,应该是什么样? 互联网公司做贷款,打的是什么旗号? 金融。 通过不余遗力地诱导超前消费,普是做到了。
头像 彭武-上岸者 2025-07-01
互联网的特性,为放贷生意创造了更大的便利性。中国的互联网巨头虽然各不相同,但都不约而同地在做同一件事情——利用自己掌握的用户大数据进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现在还有尚未涉足“放贷”业务的互联网企业吗?貌似没有。不完全统计,目前几乎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在开展放贷业务或者助贷业务。其2023年业绩报告显示,金融科技服务收入维持双位数同比增长,主要得益于商业支付活动的增加以及理财服务与消费贷款服务的增长。然而,尽管互联网公司在金融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收益,但大量放贷也带来了舆论和投诉的压力。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用户投诉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征信、贷款利率、催收以及信息泄露等方面。对此。
头像 彭俊驰-上岸者 2025-07-01
据融中财经不完全统计,目前几乎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在开展放贷业务或者助贷业务,比较有名的有阿里、京东、百度、腾讯、360、滴滴出行、携程、去哪儿、今日头条、饿了么、美团、、大众点评、哈罗单车、青桔单车……总之,几乎是所有的消费服务类的互联网平台都相继涉足“贷款”业务。然而,近年来监管部门加强了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尤其是针对高杠杆的消费贷款业务,旨在防范性金融风险。主要互联网公司在贷款业务的布局 1 蚂蚁集团(支付宝)作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之一,蚂蚁集团通过其母公司和支付平台支付宝,在金融科技领域深耕多年。
头像 马航-债务顾问 2025-07-01
今天看到一篇报道,百度旗下的度小满公司,放贷超过2万亿,合作的催收公司有500多家。这些互联网公司如今基本全部都都做贷款,这说明贷款业务实在是太赚钱了。 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家手里也没钱,但是我就想不通,如今利率都这么低了,为何这些放贷公司的利息还是那么高,随处可见超过10%的利息。为何大家都做互联网小额借贷业务呢?答案是实在太赚钱了,从奇富科技一季度的财报中能够体现出来。母公司亏钱,子公司利润率超25% 提到奇富科技大家可能比较陌生,这家美股、港股双市场上市公司于今年改名,之前叫作360数科。没错,就是那个做电脑安全卫士的360,周鸿祎前不久刚离婚。

编辑:贷款-合作伙伴

本文链接:http://www.guanxian.org/consult/dkuanxia/21033055977.html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编辑推荐

社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