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贷款真会超100万吗?高利率、大数据杀熟你被坑惨了吗?
我有个朋友小李去年刚毕业,工作没多久就迷上了“”和“”,他跟我说“这玩意儿不就是信用卡嘛,反正月底还上就行,”结果呢?一年下来他欠了80多万。
我问他“你咋弄的?”他说“起初只借了几千后来平台不断推送‘额度提升’,我就忍不住多借了,最后发现利息比本金还高,”
我一听心里咯噔一下,这年头消费贷款真的不是那么好玩的。
什么是消费贷款?
消费贷款说白了就是银行或是互联网平台给你一笔钱,让你去买东西、旅游、甚至出资。听起来挺方便但背后藏着不少陷阱。
我之前也用过“分期乐”,买了一台电脑分12期还。当时觉得挺实惠结果算下来总利息比原价还贵。
- 高利率许多平台打着“低息”的旗号,实际利率或许高达24%以上。
- 隐藏花费比如手续费、失约金、提早还款费等等,
- 大数据杀熟:你以为自身很机灵其实早就知道你有多穷。
我有个表姐她每次在某个APP上购物,都会被推荐更高的贷款额度。她说:“我还没申请他们就知道我要借钱了。”
这叫什么?这就是大数据杀熟。
你有没有被坑过?
我认识一个同事叫老张,他以前是个“月光族”,后来着手用“”买各种东西。有一天他突然发现本身的信用评分暴跌了。
他问我“为啥?”我说:“因为你总是逾期还款,把你当成‘高风险使用者’了。”
结果呢?他现在想贷款都难连买个手机都要找亲戚借。
这事儿让我想起一句话“不要把信用当儿戏。”
我之前也犯过类似的错误,有一次因为忘记还款被扣了500多元的滞纳金。我当时就想:“完了这钱是白花了。”
我提议大家:不要轻易信任所谓的“无抵押贷款”。
怎么避免被坑?
我总结了几点经验:
- 看清楚利率:别只看表面数字要算清楚实际年化利率。
- 别乱点广告:有些平台专门推送“额度提升”,其实是想让你多借。
- 控制:别为了面子或一时冲动借钱。
- 保护个人信息:别随便填身份证、银行卡等信息,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平台上看到“免息分期”,结果点进去才发现原来是“先收利息再返现”,其实就是变相收费。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天上不会掉馅饼只会掉陷阱。”
倘使你真的需要用钱提议优先考虑正规银行贷款,虽然流程慢一点但至少安全。
我有个亲戚就是通过银行贷款买了房,虽然利率比某些平台高一点,但没有隐藏花费也没有大数据杀熟。
这才是真正的“稳”。
写在最后
消费贷款不是不能用但一定要理性采用。
我见过太多人因为一时贪心,最后背上了巨额债务。
我期望大家都能记住:“借钱简单还钱难,”
别让消费贷款成为你的噩梦。
要是你也有类似经历欢迎留言分享,咱们一起避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