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现在许多信用贷款机构,为了催收或销售会把你的信息外包给第三方,这听起来好像没什么但你的呢?个人信息就这样被转手,安全真的有保障吗?这已经不是个例而是越来越普遍的现象,想象一下你的手机号、身份证、住址,全都被不认识的人掌握,心里是不是有点发毛?
我去年就遇到过莫名其妙收到一堆陌生电话,催我还款,可我根本没欠款,后来才知道是我的信息被卖了,你想想那种感觉就像被人扒光了衣服站在大街上。其实这事儿挺普遍的不少人都遇到过类似情况。不过每次接到此类电话心里都堵得慌。
据统计去年全国有超过2000万人的个人信息被非法交易,其中信用贷款相关的占到了30%以上。也就是说每10个人里就有3个或许被卖过信息。这数据是不是有点吓人?其实许多机构为了赚钱根本不管你的感受。比如、他们把你的信息卖给催收公司,或营销团队。
年份 | 泄露人数(万) | 贷款相关占比 |
2022 | 1800 | 28% |
2023 | 2000 | 30% |
你有没有觉得最近收到推销电话特别多?比如、保险、理财甚至装修,其实这些信息都被第三方拿去用了。我有个朋友就因为之前办过贷款天天被装修公司扰。挂了电话没多久又来一条短信。这感觉就像苍蝇一样赶也赶不走。
我邻居小李去年办了个信用贷,结果呢?今年着手天天被催收电话轰炸。最过分的是连他家人都接到电话。他跟我说“我现在都不敢接陌生电话了,一听是催收的直接挂。”其实此类经历挺常见的,不过谁又能保证自身不会是下一个受害者呢?
依照《个人信息保》,这类买卖信息是违法的。但实际情况呢?你懂的。比如、许多外包公司根本不在乎这些。他们觉得就算被查到最多罚款,还能赚大钱。你的信息就像一个没有锁的抽屉,谁都能开启。
你的真的安全吗?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进展,个人信息泄露只会越来越严重。你想想现在一个身份证号能查出多少信息?比如、你的住址、工作、甚至社交关系,这感觉就像被一个无形的眼睛盯着,浑身不自在。其实这已经是个大趋势,只是许多人还没意识到。
说实话咱们能做的有限,比如、尽量少在网上留个人信息,办贷款时问清楚信息用途。不过这感觉就像在沙滩上砌墙,风一吹就倒了。其实最关键的还是监管要跟上。你想想倘使违法成本足够高谁还敢铤而走险?
保护从我做起。🔒
很多人觉得贷款机构为了业务进展,外包信息是正常的。但站在你的角度这恰当吗?比如、他们赚了钱谁来承担风险?其实这就像一个天平一边是利益一边是安全。现在明显是利益占上风。不过长远来看这类做法迟早会出难题。
你的声音能转变什么?
信用贷款外包给第三方,这事儿不是小难题,你的就像一个玻璃罩随时或许碎裂。比如、一个诈骗电话就可能让你亏损惨重。其实咱们每个人都应重视起来,不然下一个受害者可能就是你,记住保护自身从谢绝不必要的信息共享着手。
Copyright ? 2000 - 202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