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用卡之名被贷款

来源:贷款-合作伙伴 时间:2025-07-02 08:38:35

以信用卡之名被贷款

以信用卡之名被贷款:一场无声的骗局

以办信用卡之名被贷款

最近总听说有人莫名背上贷款,信用卡账单里多了陌生记录。其实这都是“以信用卡之名被贷款”的陷阱。据统计,2023年此类案件增长23%,受害者多为年轻人。你有没有检查过自己的征信报告?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你有没有想过,自己的信息是怎么泄露的?其实很简单,比如单、外卖地址,甚至社交媒体上的个人信息。去年我朋友就差点中招,银行突然打电话说他的信用卡超额了,结果查出来是别人用他的信息办的贷款。你说吓人不?

数据不会说谎

以办信用卡之名被贷款

看看这组数据:每10个年轻人里就有1个可能遭遇过身份盗用。和老年人相比,年轻人更少关注征信报告,直到收到催收短信才慌了神。记得有一次,我在地铁上听到有人打“我的信用卡怎么欠了5万?我根本没动过!”

年龄段 受害比例
18-25岁 35%
26-35岁 28%

你的信息值多少钱?

其实很简单,身份证、手机号组合起来,黑市里能卖到200块。不过你以为保护好了手机号?其实很多APP在获取权限时,已经悄悄收集了你的信息。我试过拒绝某个购物APP的位置权限,结果它直接弹窗:“不授权就无法使用!”

别再当“数字裸奔”的人

你有没有定期查征信?其实一年查两次就够了,成本很低。不过很多人觉得麻烦,直到收到传票才后悔。记得有个案例,某大学生毕业两年才发现,大学时填的某贷款平台问卷,被不法分子利用办了信用卡分期。

争议焦点:平台责任还是个人疏忽?

其实这个问题很复杂。比如某社交平台去年泄露了5000万用户数据,但只赔了200万。你想想,平均每人400块,够干嘛的?不过话说回来,我们自己也有责任,比如随手丢的旧手机,没做数据清理就卖掉了。

  • ● 征信报告每年至少查一次
  • ● 关闭不常用APP的敏感权限
  • ● 旧手机恢复出厂设置后用磁铁消磁

未来会更好吗?

以办信用卡之名被贷款

其实很难说。你看现在诈骗越来越高级,连银行客服都能模仿。不过好在监管也在加强,比如今年新规要求贷款平台必须二次核验身份。但你觉得,这些措施够不够?

我的建议

其实很简单,你今天就可以做这几件事:1.查一次征信;2.检查手机权限;3.把身份证复印件打上“仅供XX使用”。不过别觉得麻烦,比起被贷款的麻烦,这点付出算什么?

记住,你的信息安全,就像你家的门锁,平时看不见,但坏了就麻烦了。

精彩评论

头像 董平-养卡人 2025-07-02
信用卡被朋友贷款,首先要明确的是,这是一种非法行为,可能涉及到信用卡诈骗等犯罪行为.以下是一些应对建议: 一,立即联系银行 发现信用卡被朋友贷款后,应立即联系发卡银行,说明情况并请求冻结信用卡,以防止更多的资金被非法使用.同时,向银行了解贷款详情,如贷款时间,金额,贷款方式等. 二。
头像 葛亮-经济重生者 2025-07-02
明明没有贷过款,却三天两头遭到银行催款,“查询了征信记录才知道,有人竟然冒用我的身份信息在多家银行贷款、信用卡。”广州的谭先生向本报记者表示,目前自己名下无端多出了40多万元的贷款,已向警方报案。 分析指出,如果通过他人的身份信息就能获取贷款,那等于是银行贷款审批环节形同虚设。1楼: 大家注意?。
头像 鲁宁-信用修复英雄 2025-07-02
牟某也曾经历过个人信息被冒用的情况。2018年底,牟某前往一银行申请贷款事宜,却被工作人员告知因其未及时清偿信用卡内的欠款,已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产生违约不良记录,无法申请贷款。经查询,牟某发现有人盗用其信息在另一家银行了一张信用卡,且额度已用尽。牟某通过起诉银行。冒用型案件最常见犯罪手段系“以非法方式获取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并通过互联网、通讯终端等使用”和“骗取他人信用卡并使用”,行为人往往以企业或个人名义,编造“帮助贷款”“提升信用卡额度”“信用卡”等事由,诱骗持卡人交付信用卡或信用卡信息资料,将卡内资金据为私用。

编辑:贷款-合作伙伴

本文链接:http://www.guanxian.org/consult/dkuanlu/0838839933.html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编辑推荐

社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