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熟茶作为一种特别的茶类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茶友的喜爱。它不仅拥有醇厚的口感和迷人的陈香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但说到它的起源,许多人有可能感到困惑:最早的熟普洱茶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这篇文章就带大家揭开这个谜底。
普洱熟茶是通过人工渥堆发酵工艺制作而成的一种茶,它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特殊的发酵应对后,呈现出深褐的色泽和醇厚的滋味。其实,普洱熟茶的诞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最早提到类似熟普洱茶的描述可追溯到清代,比如在龙马同庆号的内票上有一句话:“叶色金黄而厚,水味红浓而芬香”,这可能就是早期对红汤生普的描述。不过那时候并木有形成化的熟茶生产工艺,只是偶然间出现了这样的茶品。
真正意义上的熟普洱茶,其实是上世纪70年代才正式出现的。很多人认为1973年是普洱熟茶的起点,这一年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在广交会上接触到了香港市场上的熟普洱茶样品。当时,广东中茶公司已经掌握了初步的熟茶发酵技术,而昆明茶厂则在尝试模仿此类技术。不过昆明茶厂最初的试验并不顺利,他们起初采用冷水发酵,效果并不理想。后来改为温水发酵,这才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云南本地原料的发酵方法。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到1975年昆明茶厂终于成功试制出了符合现代标准的熟普洱茶。可说,1975年才是熟普洱茶真正意义上的诞生之年。
也有若干人认为熟普洱茶的起源应更早若干,甚至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的广东中茶公司。当时,为了满足香港市场的需要,广东中茶公司已经开始生产出口熟茶。 有观点认为熟普洱茶并非完全由云南创造,而是受到了广东技术的作用。但无论怎样,昆明茶厂在1975年的成功试制,无疑标志着现代熟普洱茶制作技术的成熟。
熟普洱茶的诞生离不开技术的创新。最初的发酵途径被称为“大堆发酵”,即将晒青毛茶堆成5到30吨的大堆,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实行发酵。这类形式虽然有效,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开始尝试改进发酵工艺,比如在发酵进展中添加优势菌种,使发酵更加可控。到了2012年,小堆离地发酵技术逐渐兴起,这类技术采用竹篮或木框发酵每框重量控制在30至200公斤之间,大大加强了发酵效率和均匀度。而到了2018年左右第四代熟茶技术又开始崭露头角,进一步推动了熟普洱茶的发展。
尽管熟普洱茶的历史并不算太长但它却迅速成为普洱茶家族的要紧成员。从1975年昆明茶厂的成功试制到如今各种技术和产品的不断涌现,熟普洱茶经历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代是1973年至1975年间的大堆发酵阶段;第二代则是2005年后添加优势菌种的发酵阶段;第三代始于2012年的小堆离地发酵技术;而第四代则是在2018年之后随着更先进的发酵技术的应用,熟普洱茶的优劣和多样性都有了显著提升。
熟普洱茶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普洱茶的种类,也为茶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无论是传统的渥堆发酵还是现代的科技手段,都在不断推动着熟普洱茶的发展。如今当你品尝一杯香气浓郁、滋味醇厚的熟普洱茶时不妨想象一下当年那些茶人们付出的努力和智慧。正是他们的不懈探索,才让咱们有机会享受到如此美妙的茶饮。
熟普洱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尤其是1975年昆明茶厂的成功试制,标志着现代熟普洱茶制作技术的正式确立。我们也不能忽略广东中茶公司在早期所作出的贡献。不管怎么说熟普洱茶的诞生是一个充满故事的过程,它既体现了传统工艺的魅力,也展现了科技进步的力量。对喜欢喝茶的朋友对于,理解这些不仅能增加对熟普洱茶的认识,还能更好地品味其中的文化韵味。
大家还看了:
第一款普洱熟茶是什么 最早的熟普洱茶
精彩评论

责任编辑:邓灵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