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作为我国法治体系的必不可少组成部分承担着化解民间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任务。在实际调解期间往往会出现调解协议书无法履行或实施的情况。本文旨在探讨人民调解协议书的应对与解决办法以期为调解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人民调解协议书是人民调解员在调解期间依据法律法规、政策和社会公德对双方当事人实行说服教育、规劝疏导使其达成一致意见,形成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协议。
依照《人民调解法》的规定,人民调解协议书具有法律效力,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一旦达成协议双方应严格按照协议内容履行义务。
1. 调解协议书内容不明确或存在漏洞,致使双方对协议的理解和实行产生分歧。
2. 当事人缺乏诚信,不履行协议约好的义务。
3. 调解期间,调解员未匿分理解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愿,引发协议难以履行。
4. 法律法规、政策发生变化,引发原协议书无法继续履行。
在应对调解协议书无法履行或施行的疑问时首先要审查协议书是不是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若协议书存在违法内容,应依法予以撤销。
针对协议书内容不明确或存在漏洞的疑惑,调解员应与双方当事人沟通,对协议书实施补充或修改,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调解员应不断增强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深入理解法律法规、政策和社会公德,保证调解工作的顺利实行。
在调解进展中,应按照案件的具体情况,选用灵活多样的调解方法,如协商、调解、和解等,以加强调解成功率。
增加调解过程的透明度让双方当事人充分熟悉调解过程和结果,有助于提升协议书的履行率。
调解员应积极与双方当事人沟通,理解他们的真实意愿和诉求,保证调解协议书可以得到有效履行。
若调解协议书无法履行或实施,双方当事人可依法向人民提起诉讼,寻求法律途径解决。
以某市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一起土地纠纷案件为例,双方当事人因土地界限疑问产生争议。调解员在深入理解案情后,组织双方实施面对面调解,详细讲解了相关法律法规并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签订了调解协议书。但在履行进展中,一方当事人未能按照协议书预约履行义务。调解员及时与双方沟通,熟悉原因,并采纳有效措施,促使双方重新达成协议,顺利解决了纠纷。
人民调解协议书的应对与解决需要调解员具备高度的业务素质和能力,遵循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采纳多元化的调解方法。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增强调解优劣,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积极贡献。同时双方当事人也应珍惜调解成果,自觉履行协议书协定的义务,共同营造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良好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