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指出,催收乱象频发背后,是网贷平台违规、过度收集用户信息,特别是借款人的通讯录信息;建议监管机构严格落实现行相关规定中关于网络借贷类App需要获取的必要个人信息范围,禁止网贷平台违规、过度收集借款人信息,同时继续完善针对催收的法律规范体系,加大惩罚力度。“你儿子欠钱不还,赶紧替他还,否则后果自负。” 刚失业的小王手机静音睡了个午觉,醒来发现20个未接来电,更让他崩溃的是,母亲也接到催收电话,语气凶狠地质问他“在外干了什么丢人事”。短短逾期三天,紧急联系人就被轰炸——这种场景,正成千上万负债人的日常噩梦。当前经济环境下,网贷逾期率攀升。

正规网贷逾期后,是否会进行短信轰炸,这是一个涉及催收行为合法性的问题。以下是对此问题的详细解答: 短信轰炸的法律性质 违法行为界定:根据《人民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多次发送恐吓、侮辱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属于违法行为。因此,如果网贷平台或催收机构采取短信轰炸的方式催收。根据《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律公约》,平台对合作方有监督义务;若信息泄露,则违反《个人信息保》第22条。更尖锐的是,那些“母亲供人玩乐”的措辞,已踩中刑法红线——若亲友,涉嫌侮辱罪,最高可判三年。你永远猜不到,催收短信能多“脏”湖南某干警王果的遭遇更荒诞。

今天(2月29日),浙江省余姚市局对外通报了一起近日侦破的寻衅滋事案件,犯罪团伙采用短信轰炸、电话连呼、人格侮辱等“软”手段实施犯罪,受害人遍及全国各地。 企业遭受电话轰炸 “软”催收团伙浮出水面 2023年12月22日,余姚市局接到辖区梨洲街道一家公司的报警。 创业者的“被死亡”电话 河北创业者小李因资金链断裂借了20万网贷,催收员不仅24小时辱骂“不还钱就通知全村”,还伪造“传票”亲友。最终,小李因抑郁破产,妻子携子离家。 大学生的“社会性死亡”江西大学生小顾逾期后,催收员将她的头像PS成遗像同学,甚至威胁“卖肾还钱”。她退学。

网贷逾期后突然收到大量需要验证码的短消息轰炸,这种情况很可能是非法催收行为的一种表现。以下是对此情况的详细分析: 明确行为性质与法律依据 行为性质:这种短消息轰炸行为,如果旨在干扰借款人的正常生活或施加压力以促使其还款,则可能构成违法。根据《人民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短信验证码轰炸违法吗 网贷逾期短信威胁怎么办 为你推荐 被短信验证码轰炸可以报警吗 公民无故被短信验证码轰炸的,属于法律规定的干扰本人正常生活的,可以通过报警寻求法律救济,同时注意保留相关证据. 法律依据:《人民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当手机屏幕亮起陌生号码的瞬间,无数网贷逾期者会条件反射般浑身战栗。这种源自通讯录轰炸的恐惧,正在演变成一场现代社会的精神凌迟。据第三方投诉平台统计,2022年金融借贷类投诉中,涉及通讯录扰的占比高达48%,这个数字背后是成千上万个被撕碎的生活场景。催收的灰色江湖 在网贷行业的阴暗角落。紫牛新闻记者联系“还呗”客服,对方先表示:“建议联系欠款本人,处理一下欠款。”随后又表示“经核实短信不是我们这边发的,我们这边的短信开头会写明‘还呗’。” “还呗”APP上两次借款 逾期未还收到恶毒短信“轰炸” “我是某某某,这是我的电话,我在外面到处欠赖账,把爹妈木材都卖了我都还不上。

实际上,我国法律对催收行为有明确的规范,过度催收可能涉嫌违法。本文将结合《个人信息保》《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等法规,解析催收的合法边界,帮助负债人维护自身权益。禁止“电话轰炸”,催收频率有明确规定 法律依据:《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13条规定。

据银保监会2024年第四季度数据,网贷逾期用户中,68%遭遇过通讯录轰炸,其中家人被扰占比高达82%。某头部平台催收员透露:“每月需完成300单以上的电话施压任务,否则扣绩效。”这种高压模式导致催收行为失控,甚至出现伪造律师函、威胁恐吓等违规操作。 案例:广州用户小李因失业逾期某网贷平台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