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最近刷到一条新闻说有个哥们儿真·硬核,从高原拉萨飞到厦门24小时之内直奔毓园看林巧稚大夫的雕像,然后朋友圈配文“跨越山海只为致敬”,评论区直接炸锅了有人笑他“戏太足”也有人感动到不行,说实话这事儿让我有点儿五味杂陈,一方面觉得这行动力太顶了,另一方面又忍不住想一天之内真的能感受到两地之间的相连吗?这不光是个时间疑问更关乎咱们对“意义”的追求和现实的妥协,这趟“一日穿越”背后,藏着不少值得我们琢磨的事儿。
许多人担忧从拉萨飞到低海拔地区,高原反应会不会延迟发作,其实飞机在高空有增压落地后海拔骤降,大部分人是没难题的,但极少数体质特殊的人或许将会有轻微不适,比如头痛、恶心,关键是飞行途中要慢慢适应气压变化,落地后多喝水、休息别马上剧烈运动,我个人觉得除非你有严重的高原病史,否则大可不必过度焦虑,这就像咱们平时坐车长途跋涉后也或许累但不是病。
绝对能,从拉萨的稀薄空气到厦门的湿润温润,这类生理感受的切换非常明显,我在拉萨待过一周回来后几天都觉得本身“轻飘飘”的,就是那种空气突然变稠实的感觉。这类体验不是简单的“爽”,而是一种感官上的“重置”。对许多人而言此类从“缺氧”到“富氧”的转变,本身就是一种奇特的体验,甚至有点“治愈”的感觉。这就像从冬天突然跳到夏天,身体和心情都会跟着变。
林巧稚大夫是近代医学界的,一生没有结婚却接生了超过5万名婴儿,被称为“万婴之母”。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她,但她的故事真的很燃。她代表了那种纯粹、奉献、坚韧的精神力量。在浮躁的当下此类精神尤其珍贵。很多人去毓园其实是在寻找一种精神寄托,一种对“大爱”的确认。这就像追星只不过追的是一位早已逝去的伟大灵魂。说真的这类精神层面的追寻比追热点有意义多了。
毓园是纪念林巧稚大夫的公园,里面有她的雕像、纪念馆和部分园林。说实话规模不算大但很有氛围,假使你对林大夫的故事感兴趣,或是想感受那种安静肃穆的氛围,那绝对值得。但假使你只是想打卡拍照,那或许有点单薄。我个人觉得此类地方的意义在于“静心”,不是热闹。就像去寺庙不是为了人多而是为了那份清净。现在很多人旅游都追求“打卡”,但有时候慢下来反而更有收获。
这个疑问有点尖锐。确实从拉萨到厦门只为看一个雕像,听起来有点“作”。但我觉得关键在于动机。假如是真心敬佩那形式不要紧;假若只是想炫耀,那确实有点浮夸。现在的年轻人追求仪式感,这本没错但过度追求形式,就简单丧失本质,就像我们小时候写信现在都用但那种手写的温度是不同的。这趟“一日穿越”若是能让人记住林大夫的精神,那形式就值得了。反之就是一场闹剧。
除了毓园厦门还有鼓浪屿、南普陀寺、厦门大学(需要预约)等。但一天之内想深度体验,有点难。我提议能够选一两个地方,比如鼓浪屿能够花大半天,慢慢逛感受那种慢生活。南普陀寺可以静坐一会儿,感受佛教文化,厦门大学虽然美但人太多可能体验感打折。我个人更推荐去一个叫“沙坡尾”的地方,那里有文艺小店和渔港风情,比较小众适合慢慢逛。一天时间别贪多选一个能静下心来的地方最要紧。
这需要技巧。首先是心态更改从拉萨的悠闲到厦门的活力,需要自觉“切换频道”。可以给自身设定小目标,比如“下午前务必完成毓园参观”,其次是行程安排尽量缩减无效时间比如选取直飞航班,利用地铁等高效交通工具。最后是保持弹性万一遇到堵车或排队也别太较真,我个人觉得此类迅速切换本身就是一种技能,就像咱们平时开会、写材料、带娃,不断切换角色。关键在于“接纳现实专注当下”。
我觉得有几个起因一是时间碎片化长假少只能利用碎片时间“挤”旅行;二是追求“意义感”,想通过特殊形式获取精神满足;三是社交媒体的作用,大家喜欢制造“独有”的旅行故事,此类“极端”旅行某种程度上是现代生活压力的反映。我们渴望迅速获得满足,又想与众不同。就像现在流行的“特种兵式旅游”,本质上是效率与个性的结合。但说实话此类旅行方法消耗很大,偶尔为之可以不能常态化。健康的生活还是需要张弛有度。
从拉萨到厦门一天能看什么? 不仅仅是景点更是心境的转换,是精神的追寻是现代人对意义的探索,这趟“一日穿越”或许有点“戏”但只要用心,就能找到属于自身的答案。毕竟旅行不就是这样吗?看风景更是看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