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你是不是也经常被那些“古玉”骗过?真的假的分不清,看着挺像,但就是感觉不对劲。其实啊,老玉和新玉的区别,关键就在**氧化层**上。
老玉不是说它多老,而是它经历了时间、环境、盘玩,慢慢形成的那层“包浆”。这玩意儿,是真·岁月痕迹,不是随便做出来的。
你知道吗?老玉的氧化层,就像是给它穿了一件“外衣”,颜色不一样,光泽也不一样。新玉呢,就像刚买的新手机,光亮得反光,没一点岁月感。
我之前就买过一个“老玉”手镯,结果回家一查,发现根本不是老玉。当时那个心情啊,真是又气又后悔。所以今天我就来跟你唠唠,怎么分辨老玉和新玉,尤其是它的氧化层。
氧化层,其实就是老玉表面那一层“皮壳”。它不是浮在表面的,而是和玉质融合在一起的。
比如有些老玉,表面是灰白色的,像一层薄膜,特别薄,但是特别均匀。这就是典型的氧化层,是长期埋在地下,和土壤、水分、空气接触后形成的。
还有一种是**霜白层**,看起来像是结了霜一样,白中带灰,摸起来滑溜溜的,有点蜡质感。这种也是老玉的特征。
你要是看到那种表面特别光滑、亮得反光的玉,十有八九是新做的。因为老玉经过长时间的盘玩,反而会变得温润、亚光。
**老玉有氧化层**,新玉没有。这个是最基本的区分点。
老玉的雕刻工艺更厚重、线条流畅,而且有磨损痕迹。新玉的线条太整齐,刀工太干净,反而显得不自然。
还有就是**包浆**。老玉盘久了,会形成一层油润的包浆,摸上去有种“润”的感觉,不像新玉那样干巴巴的。
我以前有个朋友,专门收老玉,他说:“看包浆,比看花纹重要多了。”这话我信,因为包浆是真的能体现年代感。
1. 看氧化层的颜色和质地
老玉的氧化层,颜色偏灰白、黄白、青绿,而且质地细腻,像一层薄膜贴在玉上。新玉的表面要么太亮,要么太干,完全没有那种“老旧”的感觉。
比如有些老玉,表面会有小孔,像“汗毛孔”一样,这是老玉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形成的。新玉的表面是平滑的,不会有这些细节。
2. 用灯光照
找个强光手电筒,对着玉器照一下。老玉的氧化层会在光线下呈现出一种柔和的光泽,而新玉则会显得很刺眼。
而且老玉的氧化层是“透”的,也就是说,光线可以透过它,而新玉的表面是“反射”的,光打上去就直接反弹回来。
3. 用手摸
老玉摸起来手感温润,滑滑的,有点油性。新玉摸起来比较干,甚至有点涩。
我以前有个老玉挂坠,盘了几年,现在摸着特别舒服,就像摸一块温热的石头。这种感觉,新玉是模仿不来的。
有些老玉会变黑、变粘,这不是坏掉,而是氧化层发生了变化。
比如,如果老玉埋在潮湿的土壤里太久,里面的一些矿物质就会渗出来,形成黑色的斑点。或者,水分蒸发后,残留的杂质会让玉变得黏糊糊的。
不过别担心,这种情况是可以修复的。只要用清水轻轻擦洗,再盘一盘,就能恢复一些光泽。
还有种情况是,老玉吸收了土壤中的有机质,也会让表面变色。这种颜色是“由内而外”的,不是表面一层,所以很难仿。
包浆就是老玉表面那一层“润”的东西,是氧化层加上盘玩后的效果。
老玉盘久了,表面会越来越油润,光泽也越来越柔和。这种光泽不是亮闪闪的,而是“哑光”的,看起来很有质感。
新玉就算你天天盘,也盘不出那种“老气”的感觉。因为它的结构是新的,没有经历时间的沉淀。
我以前买过一个“古玉”手镯,结果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为什么?因为它表面太亮了,完全没有那种“温润”的感觉。后来才知道,它是用酸蚀做出来的,虽然样子像,但完全没灵魂。
橘皮纹是老玉的一种特征,看起来像橘子皮一样的细密纹理。
现代人用酸蚀来做假,但那种“橘皮纹”是仿不出来的。因为那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人工做出来的。
我之前看过一张老玉的照片,放大看,真的能看到那种细密的纹路,跟新玉的“人工刻痕”完全不一样。
有些黄白的老玉,会慢慢变绿。这是因为它们接触了空气、水、阳光等,导致内部的矿物质发生变化。
特别是高温潮湿的环境,更容易让老玉变色。如果你看到一块老玉突然变绿了,别急着扔,这可能是它“老化”的表现。
不过要注意如果是人为染色,那就不一样了。那种颜色是“浮”的,不会深入玉的内部。
如果你是个收藏爱好者,一定要记住:**老玉不是看外表,而是看“内在”**。
别被那些“古玉”忽悠了,多看看、多摸摸、多学学,慢慢你就懂了。
收藏这条路,越走越有意思,但也越走越难。但只要你用心,总能找到属于你的那块“老玉”。
最后送你一句话:**别怕花冤枉钱,但别怕被骗**。
祝你早日找到真正的老玉,盘出自己的“包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