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看电视看到那个寻宝节目说是“翡翠手镯”结果一查那玩意儿跟塑料似的一点都不像真的。再看看央视报道的“翡翠原石”那些人花大价钱买石头最后可能就是块破石头。这年头谁还能信这些啊?
现在有些节目为了效果用塑料做的假翡翠颜色亮闪闪的,但一摔就碎。真的翡翠硬得很,还能看到自然的纹理。节目组可能觉得塑料成本低,又好控制效果,观众看不出来。可这太不尊重人了,骗我们这些外行。要是真想宣传传统文化就别用这种套路。
那些所谓的“赌石”,就是开出来才知道有没有价值。一块石头卖几万,开出来可能值几百万,也可能一文不值。这跟买似的,纯粹靠运气。但问题是,有些人被忽悠瘸了,以为是投资结果血本无归。央视报道的案例里,很多都是商家故意做手脚,比如在石头上挖洞,再灌点东西进去冒充好料子。
有些节目请的“专家”,可能就是演员或者半桶水。他们说得头头是道,但实际上连基本的鉴定都不会。比如把玻璃当翡翠,把染色石头当老坑料。观众信以为真,最后自己买了假货还觉得捡了便宜。这种节目,还不如直接说是演戏呢。
真的翡翠有“苍蝇翅”(反光点),摸起来冰凉,而且密度大,沉甸甸的。假的要么轻飘飘,要么颜色不自然,像涂了油漆。还有个简单办法:用放大镜看,真翡翠有细小的裂纹和杂质,假的就是一整块塑料。不过这些方法对普通人来说还是太难了,最好还是找正规机构鉴定。
一方面是贪便宜心理,总想着花小钱买大宝贝。另一方面是被节目渲染的“一夜暴富”梦洗脑了。其实翡翠这东西,真正值钱的早被大佬收走了,普通市场上能碰到的,要么是假货,要么就是不值钱的低档货。大家还是踏踏实实赚钱吧。
央视毕竟是官方媒体,报道的案例应该都是真实发生的。不过报道可能为了警示,会故意强调极端情况。比如那个“翡翠原石”骗局,其实还有更隐蔽的套路,比如“调包计”,你选好的石头,最后给你换成差的。所以就算看报道,也要多长个心眼。
真寻宝节目肯定有,但可能没那么热闹。比如一些文物鉴宝类节目专家会教大家识别古董,而不是忽悠人买假货。不过现在观众口味变了,都喜欢看“一夜暴富”的故事,所以节目也跟着走流量路线。我们还是少看点,多看看书吧。
普通人就别玩这些高风险的东西了。要是真喜欢翡翠,可以去正规商场买成品,至少有售后。要是想收藏,先学几年知识再说。记住一句话:天上不会掉馅饼,掉下来的可能是陷阱。
提醒 | 建议 |
---|---|
节目里的“宝贝”可能是假的 | 少看多想,别冲动消费 |
专家也可能说假话 | 多查资料,别轻信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