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嘿老兄,最近手头紧不?要是想搞点“副业”我提议你先别急着冲进古玩市场,听我说这玩意儿水深着呢尤其是像战国时期的玉器比如那纽丝纹玉环看着光鲜亮丽真要上手没点门道分分钟让你血本无归。
话说几年前我还在一家不大不小的文化公司混日子天天对着电脑屏幕,有次公司组织去参加一个艺术品拍卖预展说白了就是看热闹,那天人不少我挤在人群里眼睛都快花了突然就被一个摊位上的玉环吸引了。
那玉环不大也就巴掌大小但颜色是那种温润的青白色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最特别的是上面那圈圈绕绕的纹路细如发丝,但又连成一片,听旁边的“老法师”说,这就是传说中的“纽丝纹”,他说这是战国时期的典型特征,工艺复杂价值不菲。
我当时就有点心动了,你知道的,谁不喜爱漂亮又值钱的东西呢?特别是看着旁边的人一边摩挲着一边感叹“真美啊”,那种感觉啧啧。
预展完结后,那玉环的印象就一直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后来我托人打听,知道了那件玉环大概会在几个月后的秋季拍卖会上出现,说实话,那段时间我有点魔怔了天天刷拍卖行的网站,看各种关于战国玉器的资料。
结果呢?拍卖那天,我揣着准备好的预算心里跟擂鼓似的,轮到那玉环上场,灯光一打,照片上的美是有了但现场看,总觉得……嗯,有点“隔着一层纱”的感觉,而且实物尺寸比想象中小,细节也没照片上那么“抓人”,更别提那些竞拍者,一个个眼神坚定,报价一个比一个高。
我本来想出个“心理价位”,结果看着看着就慌了。最后那玉环以一个我完全没预料到的价格成交,高出我预算一大截。我旁边一个看起来很懂行的大哥拍拍我肩膀,“年轻人,喜爱的东西多看看,别急着下手,拍卖会水很深,冲动是魔鬼啊。” 我当时脸都红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这不就像我前年想买的那台限量版相机吗?照片看是挺酷,参数也吊炸天。结果到手后,发现操作不习惯重量也超出预期,最后用得次数屈指可数。花了大价钱买了个“摆设”,你说亏不亏?😅 这道理,放到玉器拍卖上,简直一毛一样。
那次拍卖会后,我算是被浇了盆冷水。但说实话,心里那点对古玩的兴趣没完全熄灭。我着手更改策略不再只盯着那些“大场面”。
后来,我陆陆续续参加了若干小型的艺术品交流活动,甚至去了若干“地摊市场”( 去地摊得更加小心谨慎。)。有一次,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我看到一个摊主拿着个玉环样子很普通,没有纽丝纹那么华丽,就是简单的一圈绳纹。我当时心里嘀咕,这能值几个钱?
摊主看我打量就小声说:“兄弟,喜欢能够试试,开价五百。” 我心想,五百块买块差不多的玉试试水?就当是“学费”了。结果,回去研究资料,请教了几个朋友,发现这东西虽然名气不大,但工艺也算地道,品相也不错,至少是真东西没花钱买“教训”。
经验教训 | 我的心得 |
只看名头,不看实物 | 眼见不一定为实,多上手比较 |
预算不足,强行参与 | 量力而行,别被“气氛”冲昏头 |
轻信“专家”盲目跟风 | 多方求证,建立自身的判断力 |
怎么强化眼力?这真是个老大难疑问。说实话没有捷径。多看、多摸、多对比,是老生常谈,但也是真话。可以去博物馆对着真品看个够,去拍卖预展多上手(留意别弄坏了!),看看不同时期、不同工艺的玉器到底差在哪。找几个信得过的朋友,一起交流,互相“挑刺”。 别怕犯错,但要善于从错误中学习。就像我,虽然第一次没拍成玉环,但那次经历让我理解了本身还有很多不懂,也让我学会了更谨慎。
现在,我对古玩拍卖的态度平和多了,看到喜欢的,会研究,会评价,但不会再像以前那样非买不可。有时候,欣赏一件艺术品本身的美,比拥有它更让我开心。
倘使你也像我一样,对那些古老的物件心生向往,别急。多看,多学,多感受。即使短期没能“抱得玉环归”,至少你在这个进展中,增长了见识,丰富了生活,这本身就是一种收获不是吗?😊
一个过来人的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