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说到古代的宝贝,玉如意绝对是个大热门。它不仅好看,还特别有讲究。古人觉得它象征着吉祥、顺心,所以皇帝、大臣、百姓都爱它。
清宫造玉如意的时候,用料非常大方,常常是一整块玉雕出来的,没有半点绺裂,那叫一个干净。
而且,加工一件如意,玉料浪费很多,费工费料,造价昂贵。嵌玉的样式也多得不行,可以是新玉,也可以是古玉。
明清两代是如意发展的高峰期,种类也多了起来。有珐琅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等。
但在这其中,**玉如意**最受推崇。为啥?因为玉有光泽,温润内质,人对它有很深的情感。
玉器在古代既是精神财富,也是物质财富。就像清朝的康熙皇帝,有一把玉如意,现在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这把如意是白玉雕刻的,颜色白中透绿,形状像多孔真菌。手柄顶部写着“御制”两个字,下部还有“敬愿屡丰年,天下咸如意”的铭文。
通身是碧玉做的,雕刻成灵芝纹,大小不等的灵芝攀附在长柄上。如意头雕成灵芝状,弯曲回头,菌盖上有云状环纹。
柄端设计灵活多变,有直的,也有小灵芝形、云朵形的。整件作品头尾呼应,造型美观又华丽。
从雕刻工艺上看,碧玉透雕如意雕刻流畅,手法多样,透雕的灵芝图案构思巧妙。如意首、身、尾分别镶嵌了三块白玉,内容包括太平有象、花卉瓶景和狮子,寓意深远。
如意首与中腹的玉饰上还刻了篆书“四海升平”和“富贵长清”,寄托了太平吉祥的美好愿望。
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如意中,这把如意体型庞大,堪称独树一帜。
还有紫檀雕松竹梅嵌玉如意,长36cm。它的名字很有趣,“不求人”,意思是手所不及,搔之便可如意。
另外还有一个用途是记事的“笏”,比如“朝笏”(手板)上朝时助官员奏请事务以备忘,“玉笏”也是古代玉器中的一个重要类型。
有资料说,如意东汉时期就有了,到了明清时期,发展到鼎盛。上千年的演变,实用功能弱化了,但工艺和形制更精巧了,观赏性更强。
皇帝行大婚典礼时,清宫各、各地官员都要进贡贺礼,这些礼物通常以2柄金如意为先导,所谓“吉祥先进金如意,天乐声中降凤凰”。
皇帝的女儿出嫁,妆奁中也少不了如意。比如乾隆皇帝的女儿和孝公主出嫁时,得到了乾隆赏赐的一盒共9柄紫檀嵌玉如意,她的丈夫也被赐以一柄镶松石如意。
还有心形柄端的如意,制作材料包括竹、骨、铜和玉等。
明清时期,如意不仅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更是人们供玩赏的吉利器物。它的形状像长柄钩,钩头扁似贝叶,摸起来光滑细腻,像绸缎一样。
古代的如意作为工艺美术品,主要以清代制品为主。清代中期之后,由于清宫对新疆和阗玉的进一步开采,玉制如意的数量大增。
以整玉碾琢的如意是皇家寿诞、婚庆的必备之物,或用作赐赠的礼品。这些玉如意质润如脂,琢饰精美,吉祥图案丰富多彩,寓意无所不有。
更有用各色宝石嵌饰玉如意者,让人眼花缭乱。
“如意”在玉雕中属于较为特殊的艺术品,同时也是传统玉文化中的吉祥物之一。材质多以翡翠、白玉、青玉、碧玉、墨玉为主。
玉如意的起源时间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玉如意最初兴盛于明清时期。如今我们所见的古代玉如意,多为清朝时期所制。
当时的玉如意已经没有实用功能了,只是作为装饰品。
说起玉如意,其实是家喻户晓的一种贵重的装饰品。在古代,玉如意的用途很广泛,战争中曾用于代麾作指挥之物,寓意万事顺利,吉祥如意。
魏晋南北朝时非常流行,成为帝王显贵、文人雅士互赠之礼物。
到了清代,玉如意更是成了皇帝登基、选妃立后、使臣觐见、祝寿庆功必备的赏赐或进贡佳品,以表示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古代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以清代为多,明代亦有但少见。
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之玩物,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
清朝野史大观卷一载:“如意,物名也,唐宋前已有之。”
如意的品类有珐琅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等。
这件如意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如太清玉册所载,“如意者黄帝所制,战蚩尤之兵器也。后世改为骨朵,天真执之,以辟众魔。”
它见证了古代匠人的智慧与创造力,也成为了收藏家们竞相追捧的又一珍品。
清乾隆时期,另一对白玉仙人贺寿双蝠如意也备受追捧。
玉如意不仅是古代的工艺品,更是文化的象征。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看着这些玉如意,真的能感受到古人那种对美的追求和对幸福的渴望。
所以说,玉如意不只是个物件,它背后的故事和情感,才是最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