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没有发现贵州毕节玉屏最近成了热搜词?不是因为风景美而是因为一个让人揪心的现实——乡村振兴到底还能不能搞下去?
其实啊我之前去过一次,本来想看看有没有什么新鲜事,结果看到的是满地荒草、空荡荡的村寨,还有那句让我心里一紧的话“以前种地能吃饱饭现在种地连饭都吃不饱。”
你说这事儿怪谁?是政策没跟上?还是农民自身不想干?其实吧疑问比想象中复杂多了。
你有没有留意到村里几乎看不到年轻人?他们要么去了城市打工,要么干脆搬去城里住了。我有个亲戚在玉屏种地,他说“种地不如打工而且打工还轻松点,”
数据说玉屏农村劳动力外流率超过60%,也就是说每10个村民里就有6个出去打工了。这不是开玩笑是真事。
你看村里没有年轻人,就没人愿意种地也没人愿意搞产业。老的撑着年轻的跑光最后只能靠天吃饭。
应对办法?得让年轻人回来,比如搞电商、搞直播带货,或是搞合作社让他们看到期待。
你是不是也觉得奇怪?为什么种地的人多但产量却不高?其实是因为土地太零碎了。
我走访过几个村子发现一块地或许分成十几块,甚至几十块有的地才几平米,根本没法机械化耕作。
对比一下南方有些地方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种植,一亩地能产多少效率翻倍,可玉屏这边还是靠牛拉犁人力种。
应对办法?整合土地流转经营权让专业的人来种效率高,收益也更好。
你有没有听说过“种菜难卖,种粮更难卖”?这话在玉屏真的不假。
我有朋友在玉屏种辣椒,一年到头辛苦种出来结果市场价跌到谷底,连成本都回不了。他说:“咱们不是不想卖是咱们不知道卖给谁。”
数据说玉屏农产品平均滞销率超过40%,也就是说每种出10斤,就有4斤烂在地里。
化解办法?建立产销对接平台让农民知道市场需求也让买家知道哪里有好货。
你有没有见过用锄头挖地的?在玉屏此类情况还不少见。
我采访过一个老农他告诉我:“咱们种地几十年还是按老规矩来。”听上去有点无奈。
对比大城市人家早就用上了无人机喷药、智能灌溉,而玉屏这边还在靠经验种地。
化解办法?引进农业技术培训让农民掌握新技能增强产量和品质。
你有没有听过“乡村振兴”这个词?听起来挺响亮但落地很难。
我在玉屏呆过几天发现许多政策都是“纸上谈兵”。比如扶贫资金下来了但真正用到农民手里的不多。
有人说:“政策是好的但实行的时候走样了,”这句话听着扎心。
化解办法?强化监督机制让钱花得明理解白让政策落到实处。
你有没有想过乡村不只是种地的地方,还是文化传承的地方?
玉屏那边以前过年有舞龙舞狮,现在基本看不到了,孩子们也不懂这些传统习俗了。
一位老人跟我说:“咱们这一代人走了下一代人就不知道怎么过节了。”
解决办法?保护传统文化让年轻人参与进来比如搞文化节、非遗体验活动。
你有没有发现种地不是环保的事?特别是在若干山区过度开垦导致水土流失。
玉屏那边以前为了种玉米,砍了不少山林结果雨季一来,泥石流就来了。
数据说玉屏过去五年内发生过3次大型地质灾害,亏损惨重。
解决办法?推广生态农业比如种果树、养鸡鸭既赚钱又环保。
最近“新农人”这个词火了,许多人说是乡村振兴的期望。
但我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情况:有些人只是蹭热度根本没有长期打算。
一个“新农人”在玉屏搞直播卖农产品,起初红火后来没人买,就撤了。
解决办法?筛选真正有想法、有行动力的新农人,而不是只看流量。
其实吧我觉得乡村振兴不是靠一个人就能搞定的,需要政府、企业、农民一起奋力。
不过话说回来玉屏的未来,还得看能不能把人留住。毕竟有人才有期望。
你还在等什么?别再观望了机会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