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最近我跟朋友聊起贷款的事儿,他说他就在借过钱,结果现在被坑得不行,我就想这玩意儿到底靠不靠谱?今天就来给大家讲讲的贷款协议到底有没有“猫腻”。
的借款合同看起来挺正规的,但仔细一看合同是XXXX,借款人和贷款人都是空白的,你说这是啥意思?难道说这个合同就是个模板?还是说他们根本没打算认真对待?
还有合同里写着“借款金额:人民币_________元整”这里也是空着的,也就是说合同内容都是预留的等你签的时候再填?这类操作让人感觉有点“套路”。
你看这个合同2024年5月25日,张三身份证号也写得清清楚楚,但是假若你不是张三那你签的合同是不是也一样?换句话说这些合同都是通用的随便换个人就能用。
而且贷款人是上海银行,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也有,但平台呢?它是一个第三方平台不是银行也不是金融机构。你要小心别以为签了合同就安全了。
的合同里写的是“伍佰万元整”,听起来好像挺大的一笔钱。但难题是这笔钱是怎么到账的?有没有或许被“砍头息”?也就是所谓的“服务费”、“管控费”等等,其实都是变相收利息。
比如我有个朋友,他借了50万结果到手才40万,剩下的10万直接扣掉了,说是“服务费”。你说这算不算套路?
合同上写的借款期限是“自合同签订之日起”,但详细日期又空着。也就是说这个期限是变通的你能够提早还,也能够延迟还但一旦逾期,结果很严重。
而且逾期后他们或许会通过仲裁来。你知道仲裁是什么意思吗?就是打官司但你或许连律师都请不起,这就相当于你签了一个“陷阱合同”。
这份合同看起来挺规范,有“借款金额及期限”、“还款办法”等等。但难题是这些条款都是模版化的,没有个性化的更改空间。
比如合同里说“本次借款主要用于甲方的生活消费”,但你要是拿去出资、创业或是买房子,那是不是也算“生活消费”?这个解释权在平台手里,你只能听他们的。
这个合同模板看起来像是一份标准的借贷协议,但难题在于许多使用者根本看不到合同,金融监管部门工作人员说“之前接到过很多相关投诉,合同确实在一段时间内不显示,”
也就是说你可能签了合同,但看不到。这就像你买了个东西商家说你已经赞同了但你根本不知道详细内容,这太危险了。
这份协议里写着“借款金额与期限”,但同样是空白的。也就是说你签的时候合同内容是不确定的。这让人感觉像是在“运气”。
而且协议里还提到“贷款学生在此期限内可随时来人或通过邮局、银行汇款还款结算手续”,这句话听着像是在鼓励你早点还钱,但实际可能根本没有技能准时还款。
自称综合费率是388%,但实际年利率是多少呢?我查了一下他们把服务费等“变相砍头息”计入前两个月的还款中,这样表面上看年利率不超过36%,但实际上远高于正常水平。
我有个朋友他借了10万,月还款11475但实际年利率高达38%以上。这明显超过了法律条例的上限,这就是典型的。
除了他们还有一个关联软件叫“极融借款”,这两款App的贷款利率都涉嫌不透明。也就是说你可能根本不知道本身到底要付多少钱。
更恶心的是他们还搞“安抚金”,说能够退一部分利息但迟迟不化解到账。我有个朋友就遇到了这类情况,钱还没到账对方却一直拖着。
的贷款协议看起来挺规范,但实际上有很多“隐藏条款”。比如合同不显示、利率不透明、服务费多、仲裁机制严苛等等。
假若你真的想贷款提议你先看清合同内容,不要被表面的“正规”迷惑。记住一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完全靠谱的贷款平台。
提示大家一句别轻易信任那些“债务协商”广告,大多数都是骗人的。正规机构的合同是受法律保护的,不能随意更改。
期待这篇避坑指南能帮到你们,2025年咱们一起避开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