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的资金周转解决方案。

四大主流服务模式对比 消费金融分期:支持电商平台购物分期(如京东、),最长可分12期免息 信用贷款:无需抵押的纯信用贷款(如、),审批最快3分钟到账 贷:短期应急借贷(如借条、借款)。阐述互联网借款金融服务的核心定位——合规平台仅作为借贷双方的信息撮合方,严格区别于传统银行的信用中介模式。重点解读银保监会《网络借贷办法》对平台三不原则的约束(不吸储、不放贷、不担保),并通过对比银行存贷模式,突出其轻资产特性。说明平台提供的五大基础服务:信用评估、信息披露、交易撮合等。

在此类消费贷产品年化利率上,24%和36%是两道坎:24%以下是合法合规的界限,受法律保护;24%-36%可自愿协商,不受法律保护;36%以上则可界定为,一些尾部平台的利率逼近36%这条红线。尽管越来越多互联网平台想从贷款业务中分得一杯羹,但流量变现的实际效果有待经受市场考验。这种潮流能持续多久。金融业务,尤其是小贷,凭借其高利润和杠杆效应,成为互联网企业重要的盈利增长点。 金融业务的高盈利能力源于三重优势:首先,依托平台日均亿级的活跃用户,互联网企业能以接近零边际成本触达海量客群,这是传统金融机构难以企及的流量红利;其次,通过ABS(资产证券化)和联合贷模式,互联网企业可将表内杠杆从监管要求的5倍放大至数十倍。

服务对象与市场规模 服务对象: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主要针对的是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满足其短期、小额的融资需求。P2P平台则更加侧重于个人之间的借贷,尤其是满足个人消费、创业等资金需求。市场规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小额贷款和P2P平台的市场规模都在逐步扩大。互联网贷款是指商业银行运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信息通信技术,基于风险数据和风险模型进行交叉验证和风险管理,线上自动受理贷款申请及开展风险评估,并完成授信审批、合同签订、贷款支付、贷后管理等核心业务环节操作,为符合条件的借款人提供的用于消费、日常生产经营周转等的个人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

2017年后,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逐步规范,监管逐步明确了金融和科技业务的边界,总体思路是“科技的归科技,金融的归金融”。行业逐步引入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这类增信机构,轻重资本混合经营成为行业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