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金融

贷款

分享
贷款

2021银行贷款都去哪儿了?资金流向,直击企业融资痛点与数字新经济热点!

陶静-律助 2025-07-31 14:45:47

2021银行贷款都去哪儿了?资金流向直击企业融资痛点与数字新经济热点,

2021年银行贷款到底都去了哪里?这个疑问估计许多人都在琢磨,毕竟,钱这东西去哪儿了直接关系到咱们的经济脉搏啊。

金融政策能够适度引导钱去哪,但资金去向主要还取决于经济主体自身需求,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这话说得挺实在,说白了钱往哪儿流最终还得看企业自身需要啥。

企业贷款成主流居民贷款降了

近年来企业贷款占比持续上升,居民贷款占比相应下降,这“一升一降”的背后,信贷资金更多投向了实体企业,信贷增量的投向明显转变,带动信贷存量结构也趋于优化。

从中国人民银行掌握到,2021年至今我国信贷结构持续优化,数据显示2021年12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8%,这有利于经济恢复和稳定企业信心。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保持迅速增长,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提升较多,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平稳较快增长,”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说。

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成“吸金”大户

  • 工行上半年项目贷款增长近5000亿元,同比多增约1700亿元,
  • 截至6月末交行在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区域贷款余额占集团贷款的比重超过50%
  • 邮储银行涉农贷款余额52万亿元,约占全行各项贷款的四分之一,
  • 农行加大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撑力度,6月末县域贷款余额达9万亿元。

小微贷款给力农户贷款稳增长

    1. 2021年末小微贷款余额123万亿元,同比增长23%增速比上年末低3个百分点;全年增长13万亿元,同比多增6083亿元。
    2. 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84万亿元,同比增长11%。
    3. 创业担保贷款余额2349亿元,同比增长6%,
    4. 助学贷款余额1468亿元,同比增长13%。
    5. 2021年末全国脱贫人口贷款余额9141亿元,同比增长16%。

银行贷款总量大增催收压力大

2022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199万亿元,同比增长11%。不简单啊虽然许多企业都不敢出资了,但银行的“放贷”生意还是做得不错,整整多放了231万亿。

2025年初四大国有银行平均每月向逾期客户发送催收短信超过1500万条,打出催收电话近700万通。催收并非简单地逼债而是要在法律框架内保护银行权益。银保监会2024年发布的《商业银行贷款催收管控办法》确定条例,禁止采用威胁、恐吓、扰等不当手段催收贷款。

绿色贷款和跨境贸易成新亮点

截至2021年年末邮储银行公司贷款余额2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6%。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472%;服务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1000家;民营企业贷款新发放占比提升70个百分点。

工商银行投向制造业贷款增长3197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2427亿元,优化科创金融服务模式。

中国光大银行行长付万军:到2021年末,光大银行贷款余额2370亿元,比年初增长27%

数据还显示截至去年11月末,银行业房地产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整体保持稳定购房者的恰当住房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银行业对长租房市场等的支撑力度不断加大。

房地产信贷稳字当头

某东北地区银行人士告诉记者:“银行今年关于房地产信贷政策看,方向是保持稳定毕竟房地产与各个产业有高度相关性,目前是我国经济拉动的主要引擎。整体看房地产信贷超高速进展期已是过去时,但目前各家银行仍会将其放在较为关键的位置。”

绿色贷款和跨境贸易新趋势

《报告》显示2021年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9万亿元,同比增长33%。2021年以人民币实行结算的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对外直接出资、外商直接出资分别发生77万亿元、17万亿元、64万亿元、16万亿元。

中小银行更改消费金融受作用

也正是在2021年有较多的中小银行联合贷款出现大幅压降。如,西部地区一家城商行2021年末个人消费贷款同比下降超50%,东北地区一家城商行2021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同比下降超30%。不过也并非所有消费金融公司能承接这部分贷款。

“由于消费金融公司围绕消费场景自主构建业务渠道获取客户的技能与意愿不足,”

钱往哪儿流经济往哪儿走

随着上市银行2021年业绩报告陆续出炉,银行业资金流向变化引人留意。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吸金”多,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等领域贷款增长快……在支撑实体经济恢复进展的下,上市银行的信贷投放总量攀升、结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经济的脉动。

2021年全年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最低水平,三是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撑力度。2021年初增加2000亿元再贷款额度,引导信贷增长缓慢地区地方银行增加信贷投放;9月增加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支撑地方银行增加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

今年前三季度六大行总计增加人民币贷款约53万亿元。而据2021年三季报去年前三季六大行贷款总额增量约为83万亿元。据央行信息今年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08万亿元,同比多增36万亿元。六大行人民币贷款增量约占571%,多增的占比或许更高。

而实体经济正是六大行新增贷款的主要去处。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超15万亿元、新增贷款达78万亿元,均处于历史较高水平。金融是经济的镜像。首季新增贷款流向哪些领域?折射出哪些经济进展新动向?近日记者深入多地的商圈、金融机构,探寻资金流向感受经济回升向好暖意。

央行发布《2021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从前三季度报告中已经反映,2021年的贷款投向结构与往年突出不同,其中工业贷款增量及占比创历史新高,房地产贷款则被明显抑制(特别是开发贷)。第四季度绿色贷款加速放量,全年高速增长33%。

评论2021年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量和占比创历史新高。早年间青岛银行为了拓展零售银行业务,确立了以消费金融为核心的零售贷款业务转型策略,并借助互联网助贷渠道迅速扩张。伴随互联网贷款政策收紧,以及自身互联网贷款业务违规被罚,青岛银行的消费贷款和互联网贷款业务规模也出现明显更改。

2021年至2024年。依照房地产贷款集中度新规,中资大型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为40%,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为35%,股份行及部分城商行房地产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分别为25%、20%。多家银行房贷业务占比超标2020年年报陆续发布后,被市场紧盯的大行、股份行呈现“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态势。截至2021年4月11日。

2021年的银行贷款流向,既反映了政策的引导也体现了市场的选取。钱往哪儿流经济往哪儿走这其中的脉络,值得咱们每一个人去留意和理解。

精彩评论

头像 宦诚-经济重生者 2025-07-31
也正是在2021年,有较多的中小银行联合贷款出现大幅压降。如,西部地区一家城商行2021年末个人消费贷款同比下降超50%,东北地区一家城商行2021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同比下降超30%。不过,也并非所有消费金融公司能承接这部分贷款。“由于消费金融公司围绕消费场景自主构建业务渠道获取客户的能力与意愿不足。截至2021年年末,邮储银行公司贷款余额2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6%;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472%;服务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1000家;民营企业贷款新发放占比提高70个百分点。工商银行投向制造业贷款增加 3197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2427亿元,优化科创金融服务模式。
头像 周文博-已上岸的人 2025-07-31
在这样的下,作为最大“债主”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又把贷款都投向了哪些领域呢?先来看看整体的情况。人民银行统计,2022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199万亿元,同比增长11%。不容易啊,虽然很多企业都不敢投资了,但银行的“放贷”生意还是做得不错,整整多放了231万亿。2021年,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发生77万亿元、17万亿元、64万亿元、16万亿元。 注1:当期数据为初步数。 注2:自2015年起,人民币、外币和本外币存款含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项,人民币、外币和本外币贷款含拆放给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款项。
头像 喻俊驰-信用修复英雄 2025-07-31
随着上市银行2021年业绩报告陆续出炉,银行业资金流向变化引人关注。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吸金”多,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等领域贷款增长快……在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的下,上市银行的信贷投放总量攀升、结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经济的脉动。
头像 任雨泽-财富自由开拓者 2025-07-31
央行发布《2021 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从前三季度报告中已经反映,2021 年的贷款投向结构与往年显著不同,其中工业贷款增量及占比创历史新高,房地产贷款则被明显抑制(特别是开发贷)。第四季度绿色贷款加速放量,全年高速增长33%。 评论 2021 年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量和占比创历史新高。
头像 袁涛-实习助理 2025-07-31
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超15万亿元、新增贷款达78万亿元,均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金融是经济的镜像。首季新增贷款流向哪些领域?折射出哪些经济发展新动向?近日,记者深入多地的商圈、金融机构,探寻资金流向,感受经济回升向好暖意。根据房地产贷款集中度新规,中资大型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为40%,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为35%。股份行及部分城商行房地产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分别为25%、20%。 多家银行房贷业务占比超标 2020年年报陆续发布后,被市场紧盯的大行、股份行呈现“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态势。截至2021年4月11日。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我们联系。
最新文章
随机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