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最近,四川成都一位名叫程女士的家庭妇女因为去银行打印个人征信报告,意外发现自己竟然背负着一笔高达1200万的贷款!这笔贷款分成了两笔,每笔600万,在2011年和2012年分别发放。更离奇的是,这笔钱并不是打到了她的账户里,而是直接转给了一个叫汶川顺发电熔冶炼的公司。事情曝光后,不仅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也引发了对银行操作规范性的质疑。
程女士说,她一辈子都在努力抚养两个孩子长大,日子过得并不富裕。这次偶然发现自己的征信报告上有两笔巨额贷款,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且,这笔贷款还显示已经还清了。“我连这笔钱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啊!”
根据银行提供的信息,这笔贷款的性质是个人经营性贷款,说是用来帮助公司经营周转的。但是程女士明确表示,她根本没申请过这笔贷款,也从未去过浦发银行相关手续。那么问题来了,这笔钱是怎么跑到她名下的呢?
面对舆论的压力,浦发银行成都分行迅速作出了回应,表示会对此事进行全面调查。不过也有网友指出,早在2018年,浦发银行就因为违规放贷被银监会重罚62亿元。这么看来,这家银行似乎对信贷管理有些松懈。“这事儿要是真出了差错,后果肯定很严重吧?”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这笔贷款是以程女士提供的定期存单质押担保的形式发放的。贷款支付方式为“受托支付”,也就是说,银行应该会按照程女士的要求,将钱直接付给指定的收款方——也就是汶川顺发电熔冶炼公司。但问题是,程女士坚称自己完全没有参与过这个过程,甚至连贷款合同上的签字都不是她本人所签。
其实,这种事情并不是第一次发生。近年来类似的“被贷款”案例屡见不鲜。一方面,可能是银行内部管理出现了漏洞;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某些不法分子利用他人身份信息进行诈骗。无论如何,这种现象都值得我们深思。
如果真的存在冒名贷款的情况,那么银行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未经本人同意擅自签订合同的行为是无效的。 程女士完全可以依法主张自己的权利。
如果确实有人利用她的个人信息进行了违法操作,那么追究责任的范围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希望这件事能够尽快得到妥善解决。”
项目 | 详情 |
---|---|
贷款金额 | 1200万元 |
贷款时间 | 2011年、2012年 |
贷款用途 | 公司经营周转 |
贷款状态 | 已还清 |
这起再次提醒我们,保护好个人身份信息的重要性。同时也希望银行能够加强内控管理,避免类似再次发生。“以后大家去银行办业务的时候,一定要多留个心眼儿。”
大家还看了:
向银行贷款120万一年利息多少 贷款1200万的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