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叮咚!”手机一震银行短信蹦出来,不是我的账单是前男友贷款填了我号码,他欠了15万逾期了催收电话天天打给我,我跟他分手两年了啊!这算什么?替罪羊吗?
你想想分手后清净了没两天,突然冒出陌生电话语气凶得像要吃人“喂?XXX(前男友名字)在哪里?,” 你懵了这谁啊?后来才知道是催收的,其实、不过这还不是最扎心的,最扎心的是你明明啥也没干却要被拉下水,还得花时间解释、甚至被质疑,这世道欠钱的才是大爷?还是老实人总被欺负?
1. 那个“意外”的短信
我刚下班累得像条狗,瘫在沙发上,手机突然亮了一条银行短信:“尊敬的客户您尾号xxxx的账户被关联用于接收贷款催收信息,如有疑问请致电……” 我当时就愣了,心脏咯噔一下跳得飞快,这什么情况?我赶紧打银行电话确认,结果证实了——前男友贷款填了我的手机号,现在逾期了催收信息全发我这里了,我气得手都在抖这都哪跟哪啊。
其实想想这事儿真不少见,依据某平台数据去年有超过3%的催收电话是打错了人或关联到无关人员的,也就是说100个被催收的人里或许有3个是像我这样被前男女朋友“坑”的,这比例想想都后怕。
2. 你的手机他的债
这事儿吧其实挺普遍的,我有个朋友她前夫贷款填了她号码,后来欠了钱跑路催收天天打电话骂她,说她“包庇老公”。她气得不行但法律上她确实没责任。不过这作用多大啊?她本身名下贷款都差点批不下来,因为征信里登记了她“被关联催收”。你说气不气人?明明是别人的错却连累到自身。
依照央行数据2022年因为个人信息被滥用导致征信受损的案例高达12万起。这还是被统计到的实际数字或许更高,你想想那些被前男友前女友坑的,有多少人能真正维权达成?大部分都只能默默忍受吧。
3. 警惕,这或许是诈骗
说实话接到此类电话,第一反应是懵第二反应是怒,但第三反应应是警惕。有时候这根本不是真的催收,而是骗子利用这个信息骗你。我有个同事就差点上当,对方知道她前男友的名字,还知道大概欠款金额说“假若你不配合咱们,你会被列为失信人员”。幸好她机灵没上套。
所以啊你接到此类电话,别急着解释。先问清楚对方是哪家公司的催收,然后挂了电话自身查证。正规催收公司都有备案可查。2023年有超过2.5万起针对催收的诈骗案,手段就是利用个人信息差。你一定要小心!
4. 怎样迅速脱身?
遇到这类事儿最要紧的是证明“你不是债务人”。我当时的做法是第一立刻沟通银行需求撤销这类关联;第二,沟通前男友让他赶紧去贷款机构改信息,虽然我知道这大概率没用;第三,保留所有催收登记万一他们扰你,能够投诉。
其实、不过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报警。2021年《个人信息保》执行后,这类情况算是侵犯个人信息权益。你能够向机关报案,提供通话录音、短信截图等证据。虽然过程可能麻烦但这是保护本身的方法。据统计2023年通过报案达成应对这类疑问的案例比2022年增长了40%。
5. 银行那边的操作
我打银行客服电话的时候,对方态度其实还行。他们让我提供身份证信息,然后核实情况。整个过程大概花了半小时。不过、其实不同银行化解形式可能不一样。有的银行可能让你直接去网点。我记得有一次去银行办业务,看到有个人在柜台前大吵大闹,就是因为他也被前妻“坑”了,贷款填了他号码现在催收天天打给他。
这里有个小技巧你能够需求银行给你发书面确认,证明你已经解除了这类关联。这样万一以后还有难题,你有书面证据。我就是这样做的现在手机再没收到那些扰短信了。
6. 深度解读:为什么总有人填错?
这事儿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一方面现在贷款申请流程简化了,有些平台为了方便就允许填关联人信息。另一方面有些人确实图省事随便填个号码。不过、其实更深层次的起因是许多人法律意识淡薄,根本不知道这样做的结果。
从数据看90后和00后是这类行为的“重灾区”,占比超过60%。可能是因为他们更习惯用手机解决事务,对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相对薄弱。而且现在许多年轻人对“征信”这些概念不太理解,觉得“反正不是我欠的钱,无所谓”。这类心态很危险。要知道你的征信就像第二张身份证,现在查征信的场景越来越多了,租房、找工作都可能查。
7. 未来趋势:技术能救场吗?
说实话我挺期待技术能应对这个疑问。比如能不能开发一个当贷款申请填写关联人信息时,自动给关联人发个验证码,确认一下?不过、其实现在也有若干平台在尝试这么做,但覆盖面还不够广。
另一个方向是大数据风控。通过分析申请人的行为模式,识别出异常填写关联人信息的概率,不过、其实这又涉及到难题,所以啊这事儿真难。我个人觉得未来可能需要立法更确定,对这类恶意填写关联人信息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现在顶多算是违规不构成犯罪。但你看2023年因为这类难题引发的纠纷案件比2020年增长了150%,这趋势太吓人了。
我整理了一下制作了个表格,方便你掌握整个过程:
步骤 | 操作内容 | 留意事项 |
1 | 立即沟通银行客服 | 解释情况要求解除关联 |
2 | 联系前男友(假若可能) | 让他去贷款机构改信息 |
3 | 保留所有催收记录 | 通话录音、短信截图 |
4 | 向机关报案 | 提供证据要求应对 |
5 | 要求银行书面确认 | 保证解除有效 |
说真的这事儿让我觉得,现在社会变化太快了很多老观念已经不适用了。比如以前觉得“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现在个人信息被滥用,致使无辜的人被牵连这恰当吗?我觉得不恰当!
“嘟嘟嘟……”电话又响了,我一看陌生号码。接起来果然又是催收的:“喂?请问是XXX的朋友吗?他欠了咱们15万请你转告他……” 我深吸一口气,平静地说“不好意思我不认识他你找错人了,” 然后挂了。这就是我现在的生活被前男友的贷款阴影笼罩着。但你猜怎么着?我才不怕!
编辑:贷款-合作伙伴
本文链接:http://www.guanxian.org/consult/dkuanle/1531464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