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被网贷平台的“低息”广告忽悠过?看着“日息0.05%”的字眼,心跳加速手一抖就点了借款。结果呢?账单出来利息像滚雪球一样压得你喘不过气。今天咱就掰扯掰扯这“一分利息”到底是个啥玩意儿,是馅饼还是陷阱?
“当初要是我没借现在日子肯定好过多了!”——这话是不是你的心声?
你想想是不是经常收到那些“XX贷,借1万每天才5块利息”的短信?听起来是不是挺诱人?其实、其实这背后藏着猫腻,许多人像我一样起初觉得“就借几千块,利息能有多少?”结果一算账天啊!比银行高出好几倍!
咱们先说合法!但有个前提!依据条例年化利率在24%以下的支撑!你算算日息0.05%换算成年化就是18.25%,这个是没难题的,不过、不过。倘使你看到日息0.1%的那可就要小心了年化直接飙到36.5%,这就踩线了!
举个例子隔壁老王借了1万块日息0.05%一个月利息150块,但合同里还藏着服务费、管控费,加起来又多了200块,你算算这利息是不是被“偷”走了?
你有没有发现网贷平台特别喜爱打“小额、快捷”的擦边球?比如“借3000块下款快不查征信”。其实、其实这是在诱导你,你今天借3000明天或许就借5000最后窟窿越来越大。
数据显示2022年有超过70%的网贷使用者陷入“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这就像吸毒一次两次觉得没事次数多了就停不下来了。
这玩意儿太恶心了!比如你借1万到手或许只有8000剩下的2000已经被平台扣走了,但合同上写的是借1万利息按1万算。你想想这利息是不是被“翻倍”了?
其实、其实早就禁止“砍头息”了,但有些平台换了个马甲,比如“保证金”、“手续费”,照样收,你有没有遇到过此类情况?
2021年新出的《关于进一步规范金融营销宣传行为的通知》,确定说不能“诱导性”宣传。但你看现在那些广告还是“低息”、“免息”喊得震天响。其实、其实这些平台玩的是文字游戏。
比如“免息”后面跟着“服务费5%”,你算算这跟利息有啥区别?就像你买衣服标价199,但“满300减100”你不得不买两件,这套路是不是很掌握?
记住三个字算、比、问!
其实、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借!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些平台敢明目张胆地高息放贷?因为它们知道大部分借款人根本不会仔细看合同!就像你点外卖谁会去算“配送费+包装费”加起来是不是比菜钱还贵?
更可怕的是有些平台专门瞄准“三无人员”(无房、无车、无稳定工作),利率动辄50%以上!这已经不是“剥削”而是“吃人”了。
人群类型 | 常见利率 | 年利息(借1万) |
银行客户 | 4%-8% | 400-800元 |
网贷使用者 | 18%-36% | 1800-3600元 |
“三无”人群 | 50%+ | 5000元以上 |
我觉得会的!你看现在连“”、“”都着手收紧了,解释不是不管而是“慢慢管”。不过、不过这个过程可能要五年甚至十年。
未来或许会出现“分级管控”信用好的使用者能借到低息贷款,信用差的只能借高息。这就像超市会员卡VIP打折普通会员原价。
这个难题很扎心!你想想一个普通工人孩子突然生病,急需用钱银行贷款慢,亲戚朋友又借不到这时候是不是只能去网贷?
其实、其实这不是“该不该借”的疑问,而是“有没有其他选取”的疑问。假若社会能提供更多低成本的资金渠道,比如社区小额贷款那高息网贷自然就没市场了。
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掉下来的都是陷阱!下次再看到“低息”、“免息”的广告,你一定要多问一句:“到底要还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