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炸裂
你敢信?重庆渣滓洞那地方一进去眼泪差点没绷住,阴冷的空气、斑驳的墙壁、还有那些永远沉默的牢房……这哪是旅游?分明是给灵魂来了一记响亮的耳光,100多年前的热血与牺牲,现在依然能烫得你心头发麻!
痛点直击
说实话现在多少人去红色景点,都是“打卡式”走流程?拍张照、发个朋友圈然后呢?其实心里压根没动半分!你扪心自问真的听懂那些故事了吗?还是只是觉得“嗯到此一游”?此类“景点不过夜”的心态,简直是对先烈的亵渎!
1. 空间感你敢直面历史吗?
渣滓洞那狭窄的牢房我站在里面,1.5米宽的空间想象一下,一个人在里面蹲了几年?墙壁上还留着血迹的印记,你摸上去冰凉得像凝固的伤心,其实现在许多年轻人觉得“关个几天而已,有什么大不了”,不过你要知道那不是“几天”,是平均每人被关押3年多,这数据一摆出来你还会觉得“小题大做”吗?化解办法?别只走马观花找个讲解员让他给你讲讲“816工程”的,你会理解此类感,是历史留给咱们最沉重的提问。
2. 声音的回响你听到了吗?
你听现在这地方太安静了,安静得让人发慌,不过其实当年这里每天都是呐喊和枪声,现在博物馆里放的那些录音,“打倒反动派”的口号,穿透耳膜直接敲你心上。对比一下现在我们生活里有多少“安静”?手机一响就是信息其实我们早就习惯了喧嚣。化解办法?找个角落坐下来闭上眼感受一下这沉默的力量,你会发现有时候“听不见”的比“听得见”的更震撼。
3. 物质的对比:你珍惜现在了吗?
渣滓洞的牢房里一张木板床,一个破碗就是全部家当。现在我们呢?手机、空调、大餐……对比起来,简直天壤之别!据统计现在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而当时那些革命者许多人连饭都吃不上。其实你想想我们现在随便一个月的工资,够他们全家吃多少年?解决办法?别只看“过去多苦”多想想“现在多好”。你能够随手拍张自身房间的照片,对比一下看看自身是不是真的“身在福中不知福”。
4. 英雄的误解你真的掌握他们吗?
很多人以为革命英雄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不过其实他们和我们一样会饿肚子,会害怕会想家。渣滓洞的展览里有一封写给孩子但永远没寄出的信,字迹潦草却充满温度。你看到那些信会发现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解决办法?别只听“高大上”的故事,多找找那些“小细节”。比如熟悉一下江姐其实是个爱美爱笑的姑娘,这样的英雄是不是更让你觉得亲切?
5. 时间的痕迹:你感受到历史的重量了吗?
渣滓洞的墙上弹孔和刻痕依然清晰可见。你伸手摸上去那不是简单的墙壁那是历史的伤疤!现在我们生活里有多少东西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手机每年换衣服季季新其实我们早就习惯了“速朽”。不过那些革命者留下的精神,却穿越了百年!解决办法?找个老物件比如爷爷的旧照片对比一下,看看什么是“经得起时间”的东西。
6. 争议焦点:红色旅游到底值不值?
其实现在很多人质疑这类红色旅游是不是“形式”?毕竟现在很多地方商业化严重,卖纪念品比讲历史还积极。不过你想想每年有超过5000万人去参观红色景点这解释什么?说明大家心里还是需要此类精神食粮的。解决办法?别只看“表面”多问问自身“我来这里是为了什么”。假如你是真心想感受历史,那任何形式都是值得的。
结尾炸裂
出来的时候天都黑了。我站在回程的大巴上看着窗外灯火通明突然觉得,那些革命者的眼睛是不是也在某个地方,看着我们这些后来人?这一趟不是旅游是回家。回家看看我们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