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一个茶客的亲身经历:3次喝出问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揭秘实测)
我是个老茶客平时就爱喝点茶。最近三个月有三次喝茶的经历让我心里直打鼓。第一次是茶汤颜色不对,第二次是口感发苦第三次甚至喝完胃有点不舒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是我人品不好还是这茶有疑问?
那天我去茶馆点了一壶普洱。茶汤颜色特别深比平时喝的深了至少两度。我拿手机拍下来对比真的明显。茶馆老板说或许是新茶,不过我有点质疑。其实普洱茶汤颜色深浅跟年份、储存条件都有关系,不过那天的茶汤颜色确实有点太“红艳”了,不像正常普洱该有的那种“琥珀色”。
我跟朋友聊天提了这个事,他立马来劲了“你是不是买到假茶了?”其实我也有点担忧。不过茶馆是老店应不会这么大胆吧?后来我查了资料发现有些不良商家会加色素,但不敢确定。
第二次是在家泡的龙井。泡了三泡后茶汤突然变得特别苦苦得我直咧嘴。我以为是泡太久了就缩短了时间,但还是苦。其实龙井一般不会这么苦,除非是茶质有疑问。我对比了之前买的同一款龙井,苦味明显轻许多。
我问了几个茶友有人说是“茶农为了追求产量,或许用了催芽素”(这话有点吓人),不过也有人说或许是储存不当。我有点蒙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后来我算了一下苦味茶比正常茶价格便宜了15%,难道真有猫腻?
第三次是在公司茶水间。同事泡了杯菊花茶我尝了一口味道很淡但喝完胃里有点发酸。我以为是空腹喝茶就忍了,不过第二天又遇到同样情况,我就有点怀疑了。菊花茶怎么会这样?
后来我发现那天的菊花颜色特别鲜艳,比平时亮多了,我偷偷问了保洁阿姨她说那菊花可能是“硫磺熏过的”(她说这话时表情很神秘),我查了查硫磺熏过的菊花确实可能导致肠胃不适。这下我有点后怕了。
我把三次经历列了个表
我跟几个懂茶的朋友讨论,他们都说“一分钱一分货”是铁律。便宜的茶确实简单出现难题,不过现在市场太复杂了,有时候咱们根本看不出疑问。
我有个朋友在茶市工作,他告诉我一个情况:去年他们查到一批“难题茶”,颜色和口感都异常。检测结果发现这些茶添加了禁用物质,其实此类情况并不少见,不过普通消费者很难分辨。
我跟朋友说“那咱们以后还敢喝茶吗?”他笑了“当然敢但要多留个心眼。”他提议我买茶时留意包装、产地和价格。我觉得有道理但详细怎么操作,我还是有点迷糊。
我觉得未来茶市场可能将会更规范,但疑问茶可能依然存在,消费者维权意识在强化,但实际操作中还是困难重重。比如我那次胃不舒服去医院检查根本不会想到是茶的难题。
我跟家人聊天他们说:“现在什么东西都敢。”其实这不仅是茶的难题是整个食品安全的疑问。咱们可能需要更严谨的监管。不过这也不是我们消费者能决定的。
有人说是商家的疑问有人说是监管的难题,还有人说是消费者自身没选对。我觉得这事儿挺复杂的。就像我那次喝菊花茶倘若我不贪图便宜可能就不会遇到难题。
不过现在信息不对称太严重了,比如我怎么知道菊花是不是硫磺熏的?普通消费者真的很难判断。这就像一场博弈我们消费者总是处于信息劣势。
经过这三次经历我现在喝茶前会多问一句:“这茶是哪里的?”而且尽量选取信誉好的商家。其实这也不是万全之策,但至少能缩减风险。
我跟老婆说“以后我们只喝贵的茶。”她说:“那不是更可能买到难题茶?”确实价格高也不代表一定安全。这事儿真是让人头疼。
三次疑问经历让我理解,喝茶看似简单其实门道许多,我们可能需要更多专业知识,但普通人哪有那么多精力去学?也许我们只能尽量选取可靠的渠道。
我想说:喝茶是享受不是冒险。期待以后能少遇到这样的难题,也期望监管部门能更给力,毕竟谁也不想喝出疑问来,你说对吧?
编辑:普洱茶-合作伙伴
本文链接:http://www.guanxian.org/consult/chaxun/20576757.html